有伟人曾感叹,中国人民是最好的人民。如此说来绿山人民,无疑可以评为最好中的最好。

    在当年粮油供应制时代,大部分省份食用油,人均每月供应半斤;但绿山所在地的领导,为了凸显自己的政治觉悟,将供应量又进行了削减,一纸文件把本市居民每月供应量,降低到三两食用油。

    这个“忧国不忧民”的地方政策,绿山百姓顺从的坚持了十余年。因而博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识大局,顾大体。

    像朱子顺父亲这种老绿山人,对新一届市领导举全市之力,办大事,而暂时牺牲个人利益,已经见怪不怪,习惯了。

    朱子顺清楚,以父母微薄的退休金,加上医药费打着滚的不断上涨,如果无法得到单位及时报销的话,父亲病情的及时诊治,确实无法得以保障。

    吃过晚饭,和父母又闲聊了一会儿,朱子顺,曲雅两口子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望着吃饱喝足,无忧无虑睡下的朱珠。朱子顺很是理解妻子曲雅,既要在学校当“孩子王”,又要在家照顾老小的不容易。

    “这两天我会带爸爸去医院打吊瓶,把他吃的药开出来。”朱子顺将带回来的薪资交到妻子手上,说“你在家多给老的,小的调剂一下生活,别扣扣搜搜在嘴上省。”

    “这你放心吧。”曲雅提醒朱子顺“你可别忘了托池总,帮着大女儿上幼儿园的事儿。你不知道,现在要是上不了公立幼儿园,那些私立的咱可上不起。一个月交的费用,我一个人工资都不够。”

    朱子顺点点头。他突然想起晚饭时,曲雅没说清楚娘家拆迁的事儿。

    “你家到底动迁了没有?知不知道是什么政策?”

    “别提了。就这个月必须搬家,老两口愁死了。”曲雅说“新房安置在机场附近,据说小区交房要等三年。”

    “那地可真够偏的。”机场附近原本是一大片农田,属于远郊。朱子顺接着问“这三年怎么办?拆迁办给安排吗?”

    “一户给二百块钱,自己找周转房过渡。”

    “卧槽,这房钱只能去乡下租房去了。”朱子顺没想到曲雅家拆迁政策这么苛刻“还他妈三年,这怎么熬?”

    “投亲靠友呗,老百姓不都是这样。我二姨腾出一间房,让老俩过去凑合住。”曲雅说“关键是新房还得补交一笔差额款,这笔钱基本上把我爸前些年,开烤串小馆的积蓄都折腾进去了。”

    “需要咱们帮忙就说一声。”朱子顺知道岳父,烤串挣得那份辛苦钱,十分不易,是留着养老用的。

    “他也要二次创业呢。”曲雅说“站前广场以前的人防工程,被一个台湾老板租下了,正在扩建,要搞一个地下大型购物广场;这几天电视,报纸成天招商宣传‘一店养三代’。老爷子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