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天,朱子顺白天都待在曲雅娘家,陪着老婆,孩子,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之乐。只要见到大女儿那胖嘟嘟的小脸儿,眼前的烦恼不知不觉就烟消云散了。

    他跟曲雅说明了自己的境况,妻子一贯的理解,安慰他:“你千万别急,咱们又不是揭不开锅,有合适的你一定看好了再去,没合适的踏踏实实陪陪我和大女儿。”

    朱子顺不是不急,而是“佐拉”公司这一程,让他心有余悸。他不想重蹈离开“狼窝”又入“虎穴”。章工说得没错,不能只为了斗升米,将就着找份工作。自己说话到了而立之年,折腾不起。

    这天快到中午,朱子顺正在厨房帮着曲雅父亲准备午饭。放在一边的传呼机“嗡嗡”响了起来,因为怕影响大女儿朱珠,这些日子朱子顺都把机子调成了震动模式。

    朱子顺拿起来一看,发现里面未读信息至少有四五条。南京办郝爱国的留言是,朱部长您方便时给我家里回电话。

    其中有两条是蓝刚发过来的,言语带着恐吓,威胁:速来公司!别等我去找你!

    最后的一条留言是老黄:你的事情季总知道了,让你尽快过来聊聊。下面还留了具体地址。

    曲雅父亲见朱子顺皱着眉头,翻看半天传呼机,问道:“是不是有事啊?”

    “没大事。吃了饭我出去一趟,公司那边找我。”朱子顺含糊地应着。

    回郝爱国的电话,朱子顺想晚上,回到自己家中再打过去;蓝刚急着找自己,无非还是那两万块钱的事情,他根本不在乎。倒是季总主动邀请他过去,正和朱子顺意向。

    吃过午饭,朱子顺照着老黄留下的地址,乘公交便直奔了过去。

    朱子顺在体育场站下了车,这个地方他再熟悉不过了。绿山这座体育场还是日据时期修建的,主体育场可以容纳二万人左右,另外在主场前还各有两块铺着草皮的外场。

    绿山出体育人才,尤其是足球;国家队历届主力绿山籍球员都占据大半,踢球,看球是绿山老少爷们儿的传统。

    没有球赛时,主场外有一天街道五冬六夏聚满了球迷,这就是闻名全国的“球迷角”。在这里不乏白发苍苍的资深老球迷,从解放前一直到如今,绿山走出来的球星,他们所打的每一场比赛,脚下特点,都能头头是道说上三天三夜。

    人群中间还藏龙卧虎,有不少专业队下来的退役球员,也混迹其中;他们曝光的比赛内幕,某某球员八卦是听众最感兴趣的。

    外场常年都有青少年各梯队在训练。这些老球迷眼睛特别毒,丝毫不亚于专业球探。他们常年看着这些小球员一步步成长,一眼就能预测出哪个苗子将来能踢出来,哪个是废材,够呛。

    朱子顺上学的时候,只要放假就会和一帮同学来这里做听众。虽然现在有了“足球报”“足球周报”好多专业媒体。但他还是觉得“球迷角”那些老球迷的评论,要比这些足球记者所报道的更接地气,有趣,专业。

    可眼前的景象,让朱子顺大感意外,震惊,那座他心中的足球圣殿市体育场已经夷为平地。一瞬间,他甚至怀疑下错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