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些对于治理国家作用是很小的。

    就像诸葛亮,他是不懂文学吗?看了出师表都知道诸葛亮是有那个实力的,如果专心文学,也能成为文学,大家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

    就是太过于缺乏像诸葛亮这种的人才。

    需要更多的这种能够进行发明创造,能够在已有的技术上进行改良的人才,而不是那种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

    那些艺术方面的人才也非常的不错,但只不过是点缀。是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精神世界的,而不能成为真正国家的基础。

    怀着这种目的陈江宇走进了教室,今天来听课的,不是那些等着认字的学生,而是从青州府各地赶过来陈江宇第一批教导的学生。

    他们有这个基础,来听陈江宇讲课,当然有一些人现在已经在各个县城的主观的位置上了。事物繁忙,俗务缠身,实在是没办法赶来,所以陈江宇在讲课的时候讲究有随堂的笔记。

    把陈江宇讲的话,以及陈江宇和学生们的提问对答都如实的记录下来,到时候再发放给他们进行观看,最后再提炼总结为课本。

    “起立!老师好!”

    “同学们好!坐下吧。”

    陈江宇的学堂和其他的学堂都不一样,至少连规矩都是那么的别出心裁。

    “上一次我讲过的东西,你们还记得吧?”

    “记得!”学生们也是异口同声的说道,此时大伙们看着陈江宇的目光都是眼中有光的。

    本次上课充当书记官的红线也和其他的学生一样。

    她最喜欢陈江宇的就是这点。

    在这个时代有很多的老学究大学文章,社会地位相当的尊崇,广泛的受到人们的尊敬。

    但是从来没有一个老师能够像陈江宇这样知识如此的渊博,但却一点都不古板。而且从来不藏私,总是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那么谁来回答一下你们还记得的上一次讲课的内容。我随便点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