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的这家,店面不大,门牌有些简陋甚至还泛着些许油腻。沿街一侧橱窗里挂着的各式叉烧、烤鸭、烧鹅倒是让人馋涎欲滴。我点了店里的招牌——“蜜汁叉烧饭”,又要了瓶啤酒。端上桌的饭食港味十足,只是除了叉烧没有其他配菜,送的例汤倒是真材实料、味道鲜美,完全不比简餐店里的“刷锅水”。

    饭后我去了毗邻酒店的购物中心,这家商场在所有的香港游攻略中几乎都找不到它的身影,不过其档次放眼内地也堪称顶级。

    楼宇宽敞大气,货品琳琅满目,当然消费水平也是不言自喻的。我在一家文具店里晃了很久,买到了你对我提及过的原装签字笔,也算是称心如意。

    第三日

    晨起,走过越发熟悉的街道,闻着路边新鲜的鱼腥,穿梭于行色匆匆的本地人之间,突然间意识到习惯的可怕,无论是习惯接纳还是习惯离开。

    在地铁站里先给“八达通”卡充值,这卡类似于全港通用的“校园卡”,支持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还可以在便利店刷卡消费。在香港,即便是公共交通,价格也是不菲,坐地铁从九龙到香港岛过海底隧道的那一站就要花费十块。

    我发现香港东西虽贵,但货真价实,性价比较高。比如公共交通系统就极为发达、方便,不仅快捷还很干净。地铁线路之多绝不输内地一线城市。在地铁不可达之处,公交车五到十分钟准有一班。如此发达的公交系统足以让一般人失去买车的欲望。唯一不足的就是香港公交不报站,也不是每站必停,这给外地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今天去浅水湾,搭乘的是小巴。沿途多是盘山公路,双向单车道,路窄弯急,但司机却把车开得快如平地。路边不少高楼贴山而建,这还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浅水湾就是一片面积不大的沙滩,沙滩背海的一侧是一排排高楼民居。此处,海浪清澈,海风凉爽,也算闹中取静。美中不足的是我来香港三天了,天气一直都是灰蒙蒙的,很是压抑。逐浪途中,又不慎湿鞋,于是索性脱掉,赤脚上阵,这才感受到了沙质的细腻。

    瞧见一位姑娘掏出块面包,细细地掰碎,喂着海滩上的鸽子,期间她还煞有介事地窃窃私语:“那边那边!……没啦没啦,别抢!”那口气像是妈妈在给宝宝们喂饭一样。

    恍惚间又想到了你,想到了那个虚拟的小源源。于是莫名激动地在沙滩上写下了“源源爱淼淼。”我对着这几个字,发呆了很久。本想用脚掌把它们抹去,没料想一个大浪打来,一个字都没有剩下。

    就这样呆坐着吹了一上午的海风,不冷不热,不吵不闹。午时一过又起身乘坐小巴前往赤柱。不得不说,这里的小巴还真是速度与疯狂的结合体。

    在赤柱小商品一条街,我只买了几张明信片。随后又去街边的大排档觅食,这家大排档的风格更像是小县城路边的简陋面馆,内室窄小阴暗,菜单油腻不堪。随手点了一份通心粉、猪肉包,还有饮料冻柠茶。饮料倒挺不错,主食真是“一言难尽”。那通心粉几乎就是在清汤白面上撒了几块火腿,而这恰恰是普通香港人常见的早餐或茶点。

    我想你要是吃到这样的饭食一定也会止不住抱怨起来。突然想起你说过要去烹饪的猪肉、猪耳朵、猪大肠,也不知今后谁会有这些口福?

    匆匆逛完了赤柱,下一站便是全港金融行政中心——中环。近距离观摩中银大厦、汇丰银行大厦以及众多叫不出名字的高楼寰宇,顿感终于到了传说中的香港。不过眼前的中银大厦完全没有照片上的那般英姿挺拔,相比周围的后起之秀,它的海拔已然自叹不如。原来,不只是人,建筑照片的印象居然也可以这般不靠谱。

    在这林立的高楼之间,还有一小块闹中取静被林荫覆盖的绿洲,那便是圣约翰教堂。三三两两的游客坐在长椅上忏悔祈祷,一旁“咔嚓咔嚓”狂按相机快门的人想必都是些异教徒吧。我在里面转了转,又和上帝说了几句话,你猜我都说了什么?

    繁华的香港岛有一座太平山,或者说这个小岛原本就是一座山。上山的缆车其实是一辆辆小火车,闻名天下。这小火车和马来西亚槟城升旗山上的一模一样,看来还是英国人比较喜欢折腾这些东西。

    站在凌霄阁的摩天台可俯瞰港岛,远眺九龙。可惜今天雾气较重,楼群若隐若现。天公不作美,视线只得对准半山上的小别墅,别墅顶层是间阳光房,阳光房外还建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小亭子。看着里面的住户在我们脚下悠闲地进进出出,好生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