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仲与尤浑,两位近臣,紧贴着殿柱,大气不敢出,生怕触怒了这位喜怒无常的君王。

    “姬昌小儿,竟敢背叛孤王,真是自寻死路!”一位武将率先按捺不住,怒喝出声,打破了殿内的沉寂。随即,文武百官纷纷附和,声浪如潮,皆是对姬昌的谴责与愤慨。“此等逆贼,当诛九族,以儆效尤!”

    百官之中,不乏情绪激动者,他们或拍案而起,或咬牙切齿,恨不得即刻便能将姬昌绳之以法,食其肉,寝其皮,以解心头之恨。然而,在这群情激愤之中,却有几位身影显得格外沉稳,他们便是朝中重臣——闻仲、商容、比干、黄飞虎、申公豹以及杨戬。他们或低头沉思,或目光深邃,仿佛在权衡着更为深远的利弊。

    终于,帝辛的目光落在了闻仲身上,这位托孤重臣,大商的擎天柱,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国家兴亡。“闻太师,对于西岐反叛,你有何看法?”帝辛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闻仲缓缓起身,目光如电,扫过在场众人,最终定格在虚空之中,仿佛已穿透重重云雾,直视西岐。“大王,西岐既已反叛,自当以雷霆万钧之势,出兵征讨。臣愿领兵前往,誓在一载之内,平定西岐,还我大商安宁!”他的语气坚定,字字铿锵,透露出不容置疑的自信与决心。

    随着闻仲的话语落下,一股浓郁的血腥煞气自他体内散发而出,瞬间弥漫整个龙德殿。

    这股煞气,是无数次征战沙场,无数敌人鲜血铸就的,它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与恐惧。

    费仲与尤浑更是脸色苍白,身体微微颤抖,几乎站立不稳。

    帝辛闻言,缓缓睁开眼,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

    他轻轻揉了揉眉心,显露出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比干王叔之言,朕何尝不知。然,治国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怒可解。朕自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发展农耕,疏通商路,广开才路,减诸侯之赋,为的便是让大商重焕生机,百姓安居乐业。”

    言及此处,帝辛语气中多了几分沉痛:“姬昌,昔日朕视其为股肱之臣,封其为西伯侯,赐其良田千顷,金银无数,更许其自治之权,以彰朕之仁德。谁料,他竟背信弃义,勾结诸侯,意图颠覆我大商。此等行径,实乃天理难容!”

    帝辛的话语,字字句句,如重锤击鼓,回荡在龙德殿内。文武百官闻言,无不面露愤慨之色,对姬昌的恨意油然而生。他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气氛一时达到了沸点。

    “陛下圣明,姬昌此贼,当诛之而后快!”一位武将挺身而出,声如洪钟,表达着对帝辛的忠诚与对姬昌的愤怒。

    “是啊,陛下,姬昌狼子野心,若不严惩,恐天下诸侯效仿,我大商基业危矣!”文臣们也纷纷附和,言辞间充满了对姬昌的憎恶与对大商未来的担忧。

    帝辛见状,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他深知,人心可用,民意可聚。于是,他继续说道:“朕心甚痛,非为失一臣子,而是痛惜大商之和谐被破,百姓将再陷战火。但朕亦知,对叛逆与罪人,唯有铁血方能震慑。大商,对朋友以诚相待,对敌人则绝不手软!”

    随着帝辛的话语落下,一股强烈的杀伐之气自他身上散发而出,瞬间弥漫整个龙德殿。这股气势,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迫感,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传令下去,即日起,全国进入战备状态,调集兵马,准备迎战西岐。同时,昭告天下,姬昌叛国,罪不容诛,凡我大商子民,皆可擒之献于朝廷,赏千金,封万户侯!”帝辛的声音,在龙德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此言一出,百官群情激昂,纷纷跪拜,高呼:“愿随大王,誓死不退!”声浪滚滚,回荡在空旷的宫殿之中,仿佛连那刺骨的寒风也为之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