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知道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后面才知道,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同样影响巨大,引出巴丢、朗西埃、齐泽克、阿甘本等人。

    而了解这些人,又了解到布尔迪厄、科莱蒂、梅洛庞蒂、利奥塔、罗蒂.等更多人的名字和著作出现。

    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部分,其阅读量就足以让喜欢蜻蜓点水涉猎的浅间有些望而生畏。

    只看书目和简介,或单纯听其他学者的评价,而不是自己仔细研读这些人的这些书,显然是傲慢且不负责的。

    跑完第五圈,接近10公里的里程,浅间的大脑里依然乱糟糟的。

    近现代哲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的互相交叉影响关系太复杂,显然自己的自学能力不怎么样,不能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

    浅间唯一的收获,不是深度,而是横向的触类旁通。

    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哲学思潮同时代相对应的文化运动,浅间都能看到非理性哲学的影子。

    任何学问的发展,都如一条河流,能够向上回溯。

    时尚设计、音乐、文学、哲学理论,都是在反叛的过程中推成出新,但如果没有反对的对象,创新便无从谈起。这种文化的延续性,让浅间对时间产生了敬畏。

    自己对影之实力者的向往,何尝不是对各类英雄主义的反叛。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似乎给一两个理由,就能爱上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自己讨厌什么,却清晰得很。

    从本能讨厌的事情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然不靠谱。

    讨厌肉粽子的人不一定喜欢蘸糖白米粽子。

    讨厌吃香蕉的人也不会立刻找到适合自己的水果。

    也有明明讨厌吃鱼、螃蟹、贻贝等海鲜,却喜欢吃龙虾的人。

    但对于身旁的波奇,浅间只能说感观复杂。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