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之獬,山东淄川县人,天启二年进士。

    这厮向来性格怪异,崇祯初年,阉党倒台,孙之獬并非阉党中人,可在廷臣请毁《三朝要典》时,唯独这厮当堂放声大哭,崇祯帝遂下令将其列入阉党逆案,革职为民。

    清军入关后,一纸征辟召他入京,他就屁颠屁颠地去了,被授官礼部右侍郎。

    之后英亲王阿济格定九江后,副都统佟岱留守,孙之獬自告奋勇地自荐前往招抚,多尔衮信了,授以兵部尚书衔令他招抚江西。

    可惜,到了江西之后,军民没人搭理他,“久任无功,市恩沽誉”,多尔衮大感失望,于是也不再搭理孙之獬,不久孙之獬就被革职为民。

    如果仅仅是这样,尚不算罪大恶极,本来嘛,大明朝养士几百年,可一旦灭亡,愿意与之一起慷慨赴死的读书人却没有几个。

    京城死国难者,大臣不过东阁大学士范景文以下二十一人,很多人摇身一变做了新朝的臣子。

    若真要以此,来定一人生死,怕得杀光江北读书人之七成。

    孙之獬之所以被百姓憎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那是因为他向多尔衮的谏言——剃发令。

    事实上,清军入关的“剃发令”有过两波。

    第一波是多铎施行的,直接引发了江阴屠城和嘉定三屠,主要集中在江南。

    而第二波,就是孙之獬这汉奸向多尔衮谏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之后引发的。

    汉人几千年来皆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教化。

    剃发令使百姓失去了作为汉人的标志和不做奴隶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于是一场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由此引发,有多么惨烈、死了多少人,是难以想象的。

    短短三年间,先有山东与天津之间的百姓起义多达十七起。

    有山东兖州农民丁维岳、张尧中率众举行反清起义

    有庆云杨思海冒充天启帝嗣子聚集民众数千人反清,但仅半年间,被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