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产业端的发力,最先感受到水温的,毫无疑问是体制中的家庭。

    不是招生办不努力,而是确实有难度。

    没办法,家长们大多数都没念过什么好大学,智力不一定有子女高,但家长们都在社会上混饭吃了,有在体制内的,也有在体制外的。

    若非名校不能摆在家门口,他们连县市都不想出去。

    一句“别人家那个谁谁谁在什么单位,说什么什么”,直接让招生办老师的口水白费。

    建康、余杭两个省会城市,各自报考两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和共济大学土木工程的比率,都比过去三年多了十几倍。

    少年追随“偶像”甚至是“恩人”的脚步,几乎可以等同于追逐梦想,报恩这种情感可能比重都没那么高。

    折射到商业活动上更为明显,同样都算是经济相对较好的地区,两浙省以“行商”为主流,而两江省以“坐商”为主流。

    其实原本工作就难做,因为两江省的学生,不管江南还是江北地区,都普遍有一个特点,不愿意出省。

    所以,两江省、两浙省这种经济相对较好,又是传统高考大省的省份,往往会出现明显的“风向标”。

    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省份,可能体制内家庭出身的孩子,重本率是普通家庭、农村家庭孩子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优中选优,一個专业去年还是两个班级,今年直接扩充到四个班级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县“高考状元”、市“高考状元”。

    最重要的一点,没主见的家长往往会为周边舆论影响。

    而有些地区,比如安东县,今年的高考“状元”直接无脑选了两江工业大学,道理很简单,这个“状元郎”是王熙资助的。

    其实从前年开始就出现了苗头,只不过不明显。

    比如文理科如果出省,优质考生优先考虑的,省外基本上就是锁定震旦大学和两浙大学。

    工科如果出省,分数只要够,都想报松江交大,而去年考生家庭、考生所在学校高频打听的一件事情,则是“圣殿”黑水工大啥时候在两江省落地。

    今年考生对自动化、车辆工程感兴趣的,基本上都在叹息黑水工大沙城校区没开本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