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张浩南也从松江飞地借了一些农场高管,主要是为了江北地区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稳定运行。

    不过这批人借了是要还的,而且也不愿意为了一点小钱跳过来,圈子不一样,其中京城大学和震旦大学的都有,走农业发展路线,在松江是一条特殊赛道,甚至说是快车道,也不算太过分。

    只是随着今年由自己撬动的大基建,两江省、两浙省的南北运河工程,搞不好还要配合海岱省的“南水北调”,人事上的压力就会随之而来。

    光公关业务,就不是喝喝酒聊聊天就能解决的,比如跟彭城重工谈判,单纯经管系出来的完全玩不转,底下细分到零配件售后,倘若发现你不懂工程,回扣吃得飞起也是一头雾水。

    所以张浩南借人挖人,多少还是靠“熟人”圈子,校友中理工科为主,三十到五十岁这个年龄段是绝对主力。

    只是要打动他们,“诚意”得加倍,毕竟这个年龄段的人,有专业自信也有家庭负担,要让他们脱离原有的舒适区出来拼,不是顶尖精英的,都会犹豫。

    但有人作保,情况肯定也不一样,今年“沙食系”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巨头姿态,跟其余“老钱”是一个级别的。

    唯一区别就是不够洋气。

    按照此时松江的标准,重本毕业就是“五加房”,五就是一个月五千块,不是税前,到手五千。

    房就是房子。

    其实这个标准已经有些落后,前年开始,所有高技术投入行业,都是这个起步。

    哪怕是两江省代工牙膏的乡镇企业,但凡有点野心的老板,还会奉上一笔安家费,这笔钱数量可大可小,而代工牙膏的那个老板,最高给出了三十万。

    这个数是从松江交大挖的人,到了企业就是往总工方向培养,而跟这个老板争夺交大应届生的单位,是造电机的某个央企。

    时过境迁,现在也轮到张浩南这么干,前年校友还会犹豫,去年就明显不一样了,今年更是畅通无阻。

    高校是个平台,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是可以通过学校来权衡利弊规划前途的。

    “沙食集团”的成立,是个分水岭,成立之后的“沙食系”,就是学校优秀推荐的企业。

    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沙食系”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型企业,因此有些怪才,能够在其中频繁试错,总有适合的位置。

    今天财政局过来的两人,一个是预算处的,一个是金融处的,后者有丰富的涉外经验,年龄也不大,三十岁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