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美国后,全家落脚华盛顿郊区,忙于生计的父母,不仅对年幼的赵承熙缺乏关怀与呵护,偶尔在外面受了气,还会对他拳打脚踢。

    与他相识多年的人都说,赵承熙不管是愤怒、沮丧或是心烦,都从来没有任何表情。他通常都轻声说话,并且完全拒绝对老师和同学敞开心扉。

    然而,他却选择杀害无冤无仇的同学和老师,警方表示无法确切了解赵承熙的作案动机。

    即使在枪击事件后,有关当局在他的宿舍里找到了两份共6页笔记。

    这些笔记中充满了各种对“有钱的孩子”、“放荡的人”和“欺诈的吹牛者”的诅咒,甚至写出了他觉得令他沮丧的人的名字。

    犯罪动机是自卑、仇富或嫉妒?

    案发两年前,赵承熙除了写过很多表现愤怒和暴力情绪的诗歌外,还写了两个剧本,包括十几岁孩子讨论杀害老师的情节,和男孩与其继父大打出手的描写。

    “他的剧本就像是来自噩梦……充斥着扭曲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他的剧本作出评论时,我们都非常小心的措辞,以防他崩溃。”赵承熙的一位同学说道。

    这令他的教授十分担心,于是叫他不要参加集体课,另外对他进行辅导,还劝说他去做心理咨询。但显然这些方法都没有奏效。

    梁立辉分析认为那段时期,他的心理正在承受着剧烈的困扰或者折磨,需要发泄出来,因为他无法对其他人敞开心扉。

    更重要的是,那其实是一种向外界释放的求救信号……

    可惜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

    警方在赵承熙的一只手臂上发现纹着“ialea”几个字,“以赛玛利”在英文中有“被遗弃的人、社会公敌”之意。

    这代表他已经彻底陷入绝望,即求救无望。

    这一时期,他把“溺水”的责任怪罪在那些冷漠的同学和老师头上,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意识和报复心理。

    梁立辉认为,虽然他的犯罪心理结构改变了,但他最终的犯罪目的仍然是自杀。

    赵承熙的绝笔信最后写道:“是你们逼我这么做的!”

    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