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无法加载

    元顺帝见江淮局势已经趋于平稳,认为杨家军可用可不用,乃曰“余爱卿全权监视杨通贯一部,朕即可降旨到庐州,命苗军停止追剿,格杀勿论!”

    余阙带着圣旨,从大都出发,很快就到了杨通贯的营地内。余阙拿着元顺帝的御赐尚方宝剑,趾高气扬的宣读圣旨“苗军有暴于境者,即收杀之,凛凛莫敢犯”读完之后,余阙嘴角掠过一丝诡笑。

    余阙走后,杨通贯忿然对阿思兰道“我父亲为国而死,我兄弟为国力战,却屡遭朝廷猜忌,何处才有我杨家军容身之地?”

    阿思兰叹道“将军切莫悲观,没有杨家将,那些正规军独力难撑大局。朝廷危难加重之时,就是杨家将复出之日。”

    元顺帝受余阙蛊惑,强令杨通贯率领的苗军停止军事行动,岂料中央正规军都是软柿子,没有了杨家将一部参战,连连战败。

    农民军张士诚势力迅猛发展,朱元璋一部也在迅速崛起,江浙地区的红巾军大有卷土重来的势态,令元政府文武官员恐慌不已。迫于形势所逼,元顺帝和阿思兰等力排众议,重新启用杨通贯领导的十余万苗兵。

    经过一年多的休整,不少苗兵将士对朝廷的反复无常已经倦怠了,杨再登、杨正仁、杨正德、杨通兴、杨通泰等对杨通贯父子遭遇的种种不公大为不满。在杨再登的牵头下,就是否继续为朝廷卖命还是投靠红巾军一事召开了一次军事扩大会议,祝玉明作为掌书记,记录会议纪要。

    杨通贯坐在营帐的中央,心里很是矛盾,但是又觉得这会议非开不可“诸位将军,这是军营,我就不按辈份称呼,别介意。我杨家将从城步寨出来已经三年多了,家父不幸血染疆场,一回想起在粤西殉难的兄弟们,夙夜难眠。今儿是效忠朝廷,还是投靠义军,各位有话尽管说。”

    杨再登道“皇上把我杨家将当成看门狗一般,需要的时候就美言说尽,给我们加官进爵,厌烦的时候就一脚踢开,给我们的承诺都没有兑现,这口恶气我实在咽不下去。”

    杨正仁道“大哥之所以战死粤西,皇上是最大的主谋,负主要责任。庐州一战后,令余阙节制我们,皇上又是帮凶,如此待我杨家将,为孛儿只斤家族卖命我看没有必要了。”

    杨正德道“奸臣当道,皇帝昏庸,天完也!上天要元朝灭亡,我们不顺应天命,反而举起屠刀砍向无路而退的农民军,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杨通兴道“方才三位说的不无道理,不过我们现在是骑虎难下,元廷十年内会不会倒塌,我看还是借镇压红巾军的机会暗中发展我们杨家将的实力,也未尝不可。”

    杨通泰道“不是我们打不过红巾军,而是朝廷根本对我们就不放心。通兴兄弟说的我很赞同,杨家将自从唐朝以来就信奉正统,这回我们若是反了朝廷,或许元朝的天下就是我们杨家的了。”

    杨通溥道“万万不可,反了就是和朝廷为敌,有愧于皇恩浩荡。”

    杨通照终于说话了“各路诸侯攻城略地,我们却成了灭火大军,结果还不是屡遭打压。是反叛还是效力,全凭三弟一句话。”

    杨通贯见家族意见不一致,他喝了一口茶,思量了半响“既然大家都这么纠结,我就说两句好了——其一,继续效忠朝廷,不得在军中散布红巾军的言论;其二,今后我杨通贯若是被害,尔等一定要投靠朱元璋的明军,此人大有作为。散会——”

    朱元璋何许人也?安徽濠州钟离人也,小名朱重八,少年时期做过乞丐,当过和尚,郭子兴的义女婿。此人有用有谋,机智灵活,作战勇敢,深得郭子兴的赏识和重用。

    朱元璋手下有刘伯温、李善长、高升、汤河、徐达、周德兴、郭英等谋士武将,拥兵十五万,在红巾军派系林立中朱元璋能够站稳脚跟,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和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