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杨坤比较前卫,稍加打扮,也算是一枚妥妥的帅哥,再加上那会儿我家住村里去时,他在父母姐姐们的帮助下,已经买了套房子在县城,还开了个五金店。

    小时候那个会帮我打架,甚至打不赢被逼喝墨水的哥哥,那个会顶着父母的责骂偷偷给我塞零食的哥哥,也随之与我生疏了。

    他在县城做生意,而我在镇上读书,一年一度也就差不多在阿婆的生日或者过年的时候才能聚上一聚,阿婆总共就三个儿子,二伯杨国一直打单身,大伯一家也去了县城,所以阿婆便一直跟着我们,我们家住哪儿,她就在哪儿!而我也习惯了家中有阿婆的影子,每次放学回家就会去找阿婆,跟阿婆说些学校里好玩的事儿。十几岁的我还能在阿婆的怀中撒娇。

    初一的那个盛夏,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独特。

    我写的一篇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当众讲解,甚至被学校当做例文发表在了市里的少年文学杂志上,被雕在报纸上,而我也是第一次有人尊称我为“作者”,老师说我与张爱玲一样天生就对文字敏感,将来一定会在写作这条路上有所发展,我默默的将作者当成了自己的梦想,而我也在为这场梦想而努力着。

    写文对我而言,只是将心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感触写成文字,用来激励鞭笞自己,那些难熬的黑夜,那些苍白的瞬间,都找到了一个宣泄点而已。无关名与利!

    我性子内向,也不爱与不熟悉的人多说话,喜欢自己一个人闷在家里看书,写点东西而已。那会儿各种中内外名著都看过,尤其喜欢三毛,朱自清,徐志摩,金庸,钱钟书,沈从文等人的作品。

    我的语文老师也知道我是个书迷,经常会把他购买的课外书给我看,而那会儿学校有一个十平米不到的图书馆,每天中午大家都在午休时,我就一个人去了图书馆,里面的书翻了又翻,第一部看的记者访谈集叫《安顿作品集》,关于安顿估计现在的人了解得不多,她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她走近千千万万的人心中,用笔触以记者访谈的模式写下讲述者的生活,当时也是从她的笔端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幸的人却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的生活着,坚强着!而我远不及他们的万分之一。

    读到《妈妈的心有多高》时,一度深爱着那个作者妈妈,也或许是从那部书中第一次以母亲的身份去解读母亲二字,甚至从母亲的角度上去跟自己和解。

    记得有一年母亲节的时候,班主任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就是用学校统一发的公用IC电话给母亲打一次电话,说一句,母亲节日快乐。这将是我最难完成的任务之一。

    母亲的电话号码我一直都记在心里到今日都没忘记,可当时那十一位阿拉伯数字我迟迟不敢拨出去,我一直占用着公用电话,也等到了其他人的不耐烦,最后没办法我只好拔了出去。

    电话铃声想起来了,我的心也莫名其妙的紧张着,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有点不耐烦与烦躁,“喂,你谁啊?不说话我挂了啊!”

    “是我,我......我......”

    我揶揄了半天还是没能说出那句母亲节快乐,。

    母亲更急了,“你有啥事就说啊,没事就这样,别浪费我时间!”

    “我......我.....嗯,今天节日快乐!”

    说完之后我匆匆挂断了电话,也不知道电话那头的母亲有没有听到,从前的书信很慢,车辆很慢,这样的一句祝福,一声节日快乐几乎是花掉了我所有的力量与勇气,说完之后,我整个人就像被泄了气的气球,瘫在一旁,眼泪从眼眶里滴滴滑落,凝噎着,感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