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叱问(3/5)
他那些拱卫朝廷的藩王皇叔们实在是太碍眼了,碍眼到了他难以忍受的地步。
还是,将一切都推到身边的东宫臣子身上,保全他自身呢?
相比于承认一切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想法,将一切推到臣子身上,识人不清、或者耳根子软、无人君之才干,程度虽然轻,但依然会损害他的威望。
两权相害取其轻,祁元詝打定主意,他什么都没干,现在他就是无辜的,如果皇叔们依然不依不饶要个交代,也只能将事情推到别人身上了。
若是他承认了,那一切都完了。
只是,太孙不愿意承认光幕文字的内容,想要保全自身,却耐不住其他藩王都已经有了念想。
皇位可以给别人,但是太孙这个储君必须废!
前段时间,引发宗藩待遇危机的光幕信息,起码告诉了他们一点,赵王一系得了天下之后,对藩王、宗藩的处理,是以安抚为主的,绝不似太孙一般,居然来了这么一出!
原本宗室诸王们还想不通,看在早逝大哥的面子上,太孙也不应该在宗室里混到了举世皆敌的地步啊!
想不到,他们还念着太孙是太子大哥的继承人,太孙却恨不得送他们一个个上路了!
当光幕上的文字,变成赵王起兵后,有藩王直接旗帜鲜明地站到对方那边支持他,至不济也都是中立的记载后,没人会觉得意外。
作为唯一一个以藩王之身在封地起兵还成功打到京师登基的皇帝,《周书·太宗本纪》尽管多有遮掩,还是改变不了当时的时局并不利于赵王的事实。
从太孙改元建文后的建文元年就起兵的赵王,起兵三年,声势浩大,然而所据之地不多,无法真正与朝廷想抗衡。
然而他孤注一掷,直捣黄龙、进攻京师,一路竟出奇顺利,到最后还有人为他直接开了京师大门投降。
与其说赵王的人缘好到那一步,倒不如说,京师某些大人物,不愿意死守城池等待天下勤王之师,而是甘愿向赵王俯首称臣。
太孙在宗室中不得人心至此。
皇太孙面色灰败。
被预言会成为太孙废藩的倒霉蛋五人组里的藩王,吴王、齐王、代王都在现场,即便岷王和结局最惨烈的湘王都不在,也不妨碍他们抢先开口。
还是,将一切都推到身边的东宫臣子身上,保全他自身呢?
相比于承认一切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想法,将一切推到臣子身上,识人不清、或者耳根子软、无人君之才干,程度虽然轻,但依然会损害他的威望。
两权相害取其轻,祁元詝打定主意,他什么都没干,现在他就是无辜的,如果皇叔们依然不依不饶要个交代,也只能将事情推到别人身上了。
若是他承认了,那一切都完了。
只是,太孙不愿意承认光幕文字的内容,想要保全自身,却耐不住其他藩王都已经有了念想。
皇位可以给别人,但是太孙这个储君必须废!
前段时间,引发宗藩待遇危机的光幕信息,起码告诉了他们一点,赵王一系得了天下之后,对藩王、宗藩的处理,是以安抚为主的,绝不似太孙一般,居然来了这么一出!
原本宗室诸王们还想不通,看在早逝大哥的面子上,太孙也不应该在宗室里混到了举世皆敌的地步啊!
想不到,他们还念着太孙是太子大哥的继承人,太孙却恨不得送他们一个个上路了!
当光幕上的文字,变成赵王起兵后,有藩王直接旗帜鲜明地站到对方那边支持他,至不济也都是中立的记载后,没人会觉得意外。
作为唯一一个以藩王之身在封地起兵还成功打到京师登基的皇帝,《周书·太宗本纪》尽管多有遮掩,还是改变不了当时的时局并不利于赵王的事实。
从太孙改元建文后的建文元年就起兵的赵王,起兵三年,声势浩大,然而所据之地不多,无法真正与朝廷想抗衡。
然而他孤注一掷,直捣黄龙、进攻京师,一路竟出奇顺利,到最后还有人为他直接开了京师大门投降。
与其说赵王的人缘好到那一步,倒不如说,京师某些大人物,不愿意死守城池等待天下勤王之师,而是甘愿向赵王俯首称臣。
太孙在宗室中不得人心至此。
皇太孙面色灰败。
被预言会成为太孙废藩的倒霉蛋五人组里的藩王,吴王、齐王、代王都在现场,即便岷王和结局最惨烈的湘王都不在,也不妨碍他们抢先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