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乔木自己理解来看,这个世界的文道修行应该分成两个阶段。

    一个是上古年间至春秋。

    还有一个就是春秋之后。

    上古年间至春秋,总共出现了六个文圣人,而他们能够成就文圣人的根基,基本都在于对天地的阐述,伏羲的连山易是对天地自然道理的阐述,仓颉的完善文字,是对天地万物的阐述,成汤的归葬易是对连山易的延伸和扩展,核心主要在于对大地生发万物的一种阐述。。

    至于说姬昌的周易,毫无疑问是对连山归葬的再一次延伸扩展。

    从八卦延伸至六十四卦。

    将天地至理阐述的更为详细。

    以阴阳衍生万物。

    再之后的李聃,虽然写了道德三千言,但他证道的根基,不是在于后面阐述治国治民理念的德章。

    而是在于最开始的道章。

    他是靠道章里面阐述的宇宙万物的至理,从而得以证得文圣位。

    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道圣位。

    而最后的孔丘,他的圣位相对前者而言就有些取巧了,他只是总结了前人经验,学习并兼容,最后又借着大肆收徒,获取了人道气运和文道气运的加持,这才能成圣。

    而且他也是唯一死后成圣的。

    随着他的学说传播开来,获取了大量气运加持,这才最终成圣。

    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乔木总结出的一个核心就是,这些所谓的文圣人,必须得对天地间的至理有一定的了解阐述,甚至于扩展。

    只单纯的讲人讲治国之类的。

    很难靠自身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