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修黛正在抄写佛经,听得外头吵闹声,便让丫鬟出去看看。
翁氏刚发落来此,根本无法适应这庵堂的清苦环境,满心悲苦,如今还被嫌弃,更是怒火中烧,大步冲出来。
“才晦气。”她窝了一肚子的火,现下正有对象可发泄了,“也不知道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被发没来此修行,好意思在这里大呼小叫,又算个什么东西?”
魏萍打小就被亲娘娇惯,后来分出府后脾气更大。嫁人后境遇不佳,年纪轻轻的就成了寡妇,又被赶来了佛堂修行,比翁氏还倒霉。她娘早两年还偶尔来看看她,但近两年来身体不大好,她嫂子又素来不喜她,也就是年节的时候随意打发个丫鬟嬷嬷来问候她两句。她在这里,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也是积压了数年的怒火和怨气,翁氏这一骂可谓戳到了她的心窝子,她当即炸毛了。
“个小贱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嫁了人还不安分,不知道闯了什么弥天大祸,连个送行的人都没有,好意思说我?以为是谁啊,到这来了还这么猖横,有什么可得意的?看看那身行头,被扒了衣服送来的吧?哎呦,真是体面的很呐。我若是,早就一根白绫吊了脖子,也省得在这里丢人现眼,惹人笑话。”
翁氏脸色青白交加,气得浑身都在发抖。
“……”
“我什么我?”魏萍好久没与人吵嘴了,浑身的斗志都被激起来了,“还以为自己是什么富家少奶奶呢?我呸!被发落到这儿就别想回去了,喊破嗓子也没用,早些认命吧,省得喧哗太过惊扰了观音,死了以后下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她说得也没错。
既是被发落来此,那必然是犯了家族不容之罪,这辈子基本没什么指望了。至于魏萍自己,她还有儿子,将来儿子若出息了,还能将她接回去。所以她才敢这么颐指气使,有恃无恐。
翁氏则不同。
她看起来也就十几岁,却是少妇打扮,显然已嫁人。若是有孩子,通常家族会顾及颜面而将其幽禁府中。倒是有寡妇无子,而被送往庵堂的。可若是如此,翁氏不至于如此狼狈,最起码身边还能跟个贴身老嬷嬷。
所以魏萍猜测她定是在夫家犯了大罪,且无子,这辈子估计都别想从这庵堂里走出去。
翁氏捂着胸口,想骂却无言以对,气得浑身发抖,一口气没提上来,再次晕了过去。两人三天两头的吵,翁氏哪里是魏萍的对手?时常被气得面色发紫头晕目眩,长此以往,郁结在心,很快就病了。
山中条件艰苦,不利养病。庵堂里的师父们好心采了药熬给她喝,可魏萍三天两头的跑来气她,冷嘲热讽没有一句好话。她旧疾未好又添新忧,病情持续加重。喝了药,也不见好,迅速瘦了下去。
熬了一个多月,冬天来了。山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冷得刺骨。竹屋不能避寒,碳炉也无法取暖。
魏萍躲在屋子里不出来了,没人气她,但她已病入膏肓,整日里咳嗽,已然咳出了血。再加上寒气入体,身体越发虚弱,躺在床上无法下地。等到了十二月中,终于撑不住,撒手人寰了。
她已被家族除名,等于是无依无靠,所以无人下山去翁府通禀。庵堂里的师太心怀慈悲,让人在山上挖了个坑,将她葬了。
翁氏刚发落来此,根本无法适应这庵堂的清苦环境,满心悲苦,如今还被嫌弃,更是怒火中烧,大步冲出来。
“才晦气。”她窝了一肚子的火,现下正有对象可发泄了,“也不知道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被发没来此修行,好意思在这里大呼小叫,又算个什么东西?”
魏萍打小就被亲娘娇惯,后来分出府后脾气更大。嫁人后境遇不佳,年纪轻轻的就成了寡妇,又被赶来了佛堂修行,比翁氏还倒霉。她娘早两年还偶尔来看看她,但近两年来身体不大好,她嫂子又素来不喜她,也就是年节的时候随意打发个丫鬟嬷嬷来问候她两句。她在这里,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也是积压了数年的怒火和怨气,翁氏这一骂可谓戳到了她的心窝子,她当即炸毛了。
“个小贱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嫁了人还不安分,不知道闯了什么弥天大祸,连个送行的人都没有,好意思说我?以为是谁啊,到这来了还这么猖横,有什么可得意的?看看那身行头,被扒了衣服送来的吧?哎呦,真是体面的很呐。我若是,早就一根白绫吊了脖子,也省得在这里丢人现眼,惹人笑话。”
翁氏脸色青白交加,气得浑身都在发抖。
“……”
“我什么我?”魏萍好久没与人吵嘴了,浑身的斗志都被激起来了,“还以为自己是什么富家少奶奶呢?我呸!被发落到这儿就别想回去了,喊破嗓子也没用,早些认命吧,省得喧哗太过惊扰了观音,死了以后下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她说得也没错。
既是被发落来此,那必然是犯了家族不容之罪,这辈子基本没什么指望了。至于魏萍自己,她还有儿子,将来儿子若出息了,还能将她接回去。所以她才敢这么颐指气使,有恃无恐。
翁氏则不同。
她看起来也就十几岁,却是少妇打扮,显然已嫁人。若是有孩子,通常家族会顾及颜面而将其幽禁府中。倒是有寡妇无子,而被送往庵堂的。可若是如此,翁氏不至于如此狼狈,最起码身边还能跟个贴身老嬷嬷。
所以魏萍猜测她定是在夫家犯了大罪,且无子,这辈子估计都别想从这庵堂里走出去。
翁氏捂着胸口,想骂却无言以对,气得浑身发抖,一口气没提上来,再次晕了过去。两人三天两头的吵,翁氏哪里是魏萍的对手?时常被气得面色发紫头晕目眩,长此以往,郁结在心,很快就病了。
山中条件艰苦,不利养病。庵堂里的师父们好心采了药熬给她喝,可魏萍三天两头的跑来气她,冷嘲热讽没有一句好话。她旧疾未好又添新忧,病情持续加重。喝了药,也不见好,迅速瘦了下去。
熬了一个多月,冬天来了。山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冷得刺骨。竹屋不能避寒,碳炉也无法取暖。
魏萍躲在屋子里不出来了,没人气她,但她已病入膏肓,整日里咳嗽,已然咳出了血。再加上寒气入体,身体越发虚弱,躺在床上无法下地。等到了十二月中,终于撑不住,撒手人寰了。
她已被家族除名,等于是无依无靠,所以无人下山去翁府通禀。庵堂里的师太心怀慈悲,让人在山上挖了个坑,将她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