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廖沙,通知前导车停车。”

    老板下令,大块头立刻拿起对讲机呼叫。

    发现什么好东西了?

    很简单,边上是农村,张楠看到了一群到处乱跑的鸡!

    别想歪了,就是长翅膀的那种,正宗的印度土鸡,不是孟买城里那种养鸡场养殖、连毛都没张齐的欧洲种肉鸡!

    众人一下车,坐在前车的米塔尔走过来,“艾伦先生,有什么问题?”

    张楠有点不好意思,一指路边不远处正在找食的鸡和几个路过的农民,“米塔尔先生,我想买些活鸡带回去。”

    印度先生眼睛都快瞪大一圈!

    好吧,米尔塔也接待过不少外国人,对印度饮食不习惯的人也见过很多,稀奇古怪的要求也对付过不少,不过这农村现抓活鸡的戏码还是第一次遇上!

    米尔塔出生在个城市里的婆罗门家庭,压根就没碰过活鸡,这下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他也没有同农民打交道的经验。

    别看不起印度农民,印度的一些地方报纸上常刊登“某某农民一家20口人前往欧洲旅游一月”这类的消息。

    当然,印度媒体和官员眼里的“农民”这个词完全是褒义的,而且农民还常常不用交税,收入比绝大多数公务人员都要高,有些甚至高出几十、几百倍!

    因为“农民”这个概念在印度,一般指的至少是富农,说白了就是地主:换成华夏的概念,就是至少家中土地几百亩,甚至成千上万亩的那些地主。

    印度不少地主也干活,不像“刘文采”。只不过一般干得是技术性的农活,比如驾驶拖拉机耕地这些,其它活雇佣的雇农在呢。

    而且印度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很稳定,加上印度政府还会给不少农业补贴,所以“农民”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加上这些农民一般都是高种姓,去欧洲来个全家七国豪华一月游也就不是天方夜谭。

    那那些雇农、土地少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