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父,张府君该不会是陛下在外面的私生子吧?”

    蔡琰话一出口,差点把蔡邕的老腰给闪了。

    蔡邕咳了几声,怒道:“你怎可随意编排陛下?”

    “若非如此,阿父怎地一接到陛下的书信就来渔阳了?”蔡琰看着他,“就连圣旨都是在半路上补的。”

    其实当初刘宏也担心蔡邕不肯来,所以并未下圣旨,而是写了一封书信,让宦官带给蔡邕。

    在得知蔡邕同意,并且已经出发后,这才下了圣旨,派人在蔡邕的前头等着。

    蔡邕是什么身份?

    若是出任渔阳太守倒也罢了,可区区一个长史,位不过下大夫,还是苦寒的边郡,连份圣旨都没有,自家老爹就急吼吼的出发了。

    当世大儒,去给一个黄巾降臣当二把手?

    完全说不过去好伐?

    再看如今,自家老爹的这份作派,明显就是在把人家当做弟子培养嘛。

    “听说张府君乃是冀州人,当今陛下也是冀州人,莫非是陛下尚未登基之前,与民间女子......然后猛然回首,发现昔年佳人早已故去,只留下个好大儿饥寒交迫,无奈从贼。”

    “但终究皇天不负苦心人,好大儿虽然年纪轻轻,但却亦有忠君爱国之志,击乌桓、定幽州,陛下发现真相后,于是心生悔恨,尽力补偿,甚至为了他,不惜动用皇权,逼迫阿父前来......”

    蔡琰心中自动脑补了一出狗血剧。

    出于好奇,她昨日还偷偷跑去正堂瞅了一眼。

    蔡邕不知她心中所想,解释道:“为父乃是戴罪之身,陛下天恩浩荡,不仅赦免了为父之罪,还征辟为父出仕,又岂有不应之理?”

    “真的吗?我不信。”蔡琰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

    “总之便是如此,你莫要胡思乱想。”蔡邕挥挥手,“你今日的功课做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