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想,这群骄兵悍将对待皇帝尚且这个态度,端王一个连储位都没登上的皇子,又岂能支派动他们。
而边军不成,各地镇守国内重镇的守军部队,估计也不会鸟端王,原因和边军等同。
一般情况下,边军的和各镇守部队的主将都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和四征四镇、四平四安。
四方将军不用说了,军方顶级大佬,一般绝不会轻易站队。
而四征四镇,四平四安也个个是军方大将,手握重兵,除非像勇国公常嘉这样天生站好队的,其余人恐怕也不会轻易涉足夺嫡之争。
……………
毕竟武将不像文官,武将成才几率太少,时间太长。
在这个三国乱世,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将,没有什么较大的罪过,朝廷是不敢轻动的。
一是怕下面的士兵哗变,二来把人换了,再替换上来的接任武将,能力未必能比得上前任。
万一换上个庸碌之辈上位,文官出了差错,朝廷还可以补救,武将要是没选对人,那就完了。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武将要是栽大了,打了大败仗,搞不好会影响国运。
所以出于这个考虑,对待这种三品以上的军中大将,如无必要,朝廷是很少会撤职更换的,如此举动,阻碍了中层将领上升通道之外,还造成了一些高级将领稳坐钓鱼船的底气。
反正不管谁上位,朝廷都需要我打仗,不敢动我,既然这样,那谁当皇帝都无所谓…………
不能说很多将领抱有这种心理,但确实,在北晋朝,高级将领显然要比同等级的文官位置要稳的多,底气也足。
…………
也因此,这些高级将领和其手下的边军、各重镇镇守部队都不是端王这些皇子可以轻易拉拢的,所以,留给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各府府军。
一来,这些府军兵力不多不少,只要操作得当,不容易引起皇帝忌讳,二来,府军不受朝廷重视,皇子们如果肯放点血,很容易就会得到府兵们的拥戴。
而边军不成,各地镇守国内重镇的守军部队,估计也不会鸟端王,原因和边军等同。
一般情况下,边军的和各镇守部队的主将都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和四征四镇、四平四安。
四方将军不用说了,军方顶级大佬,一般绝不会轻易站队。
而四征四镇,四平四安也个个是军方大将,手握重兵,除非像勇国公常嘉这样天生站好队的,其余人恐怕也不会轻易涉足夺嫡之争。
……………
毕竟武将不像文官,武将成才几率太少,时间太长。
在这个三国乱世,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将,没有什么较大的罪过,朝廷是不敢轻动的。
一是怕下面的士兵哗变,二来把人换了,再替换上来的接任武将,能力未必能比得上前任。
万一换上个庸碌之辈上位,文官出了差错,朝廷还可以补救,武将要是没选对人,那就完了。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武将要是栽大了,打了大败仗,搞不好会影响国运。
所以出于这个考虑,对待这种三品以上的军中大将,如无必要,朝廷是很少会撤职更换的,如此举动,阻碍了中层将领上升通道之外,还造成了一些高级将领稳坐钓鱼船的底气。
反正不管谁上位,朝廷都需要我打仗,不敢动我,既然这样,那谁当皇帝都无所谓…………
不能说很多将领抱有这种心理,但确实,在北晋朝,高级将领显然要比同等级的文官位置要稳的多,底气也足。
…………
也因此,这些高级将领和其手下的边军、各重镇镇守部队都不是端王这些皇子可以轻易拉拢的,所以,留给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各府府军。
一来,这些府军兵力不多不少,只要操作得当,不容易引起皇帝忌讳,二来,府军不受朝廷重视,皇子们如果肯放点血,很容易就会得到府兵们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