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海云的聊天是愉快且轻松的。

    虽然依旧有些‘做贼心虚’吧,但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姐姐,也让我这个独生子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来自于兄弟姐妹的亲情和温暖。

    我们从家庭,生活,一直聊到了工作,最后宋海云把话题引到了吴氏集团的危机上。

    “这个吴氏集团,你知道它到底欠了多少钱吗?”宋海云问我。

    我尴尬的嗓子眼咽了下:“具体数额不清楚,只知道缺口很惊人!”

    “这不是缺口惊人的问题,而是不归路的问题......”宋海云说。

    “您是指的吴晔华以网撒网,一味追求上市圈钱,挖东墙,补西墙吧?”我问。

    宋海云苦笑的摇了摇头:“这些都是小儿科,而是土地财政托的问题!”

    “土地财政托?”

    “嗯!”宋海云叹了口气说:“这个问题并不是单一性的,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但吴晔华跟国家政策对着干,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已经走上不归路了......”

    她耐心的向我讲解其中的逻辑。

    哪个城市一开始也都没钱,但你想吸引企业过来,吸引人才过来,没钱谁跟你玩?于是,土地财政这个概念就诞生了。

    同样是一亩地,你可以卖一万块,也可以卖100万,关键就看你怎么操作?

    这是一门大学问,关键就是炒作,或者......也可以学术化的叫作‘城市运营’。

    具体方法就是人为的制造焦虑,大力宣传房价在快速的上涨,你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起了,再配合上有些炒房客确实靠买房子挣了钱,让更多的老百姓蠢蠢欲动,都急于买房,这就进一步的扩大为了买房的焦虑程度。

    但你光靠制造焦虑是不够的,因为老百姓不傻,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

    如果身边的房价没有现实上涨,谁也不肯为高房价买单。

    这个时候,就需要找一些像吴晔华这样的房地产商来制造‘地王’当托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