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国人当自强
虽然杨少宗极度不愿意和***汽车公司合作,但他必须承认,***经济泡沫给***经济产业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日产汽车株式会社在这个阶段的情况非常艰难,马自达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日产在现阶段给出的谈判诚意非常大,甚至可以用技术转移的方式进行合作,同样愿意以技术转移方式合作的***汽车企业也绝不止日产一家。
1992年8月,随着国内市场也在酝酿着巨大的变化,杨少宗必须返回国内主持大局,华康盛和中旗资产管理公司自一汽外聘的徐建易车辆总工程师负责同日产继续洽谈,由于协议方涉及到裕华汽车,裕华汽车方面也派人一起参与谈判,同时继续和美国通用汽车接触。
……
1992年是中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最折腾,也最热闹的一年,这一年里,大量的人下海,他们被称之为“92派”,也就是在这一年,一个44岁的印尼商人黄鸿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国内市场。
这个人是印尼第二大财团金光集团的黄奕聪的次子,却是在国内长大,还曾经在山西插过队,凭借对国内市场的熟悉,他在香港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改了名字称之为“中策”,寓意要为中国改革出谋献策。
中策公司除了黄鸿年外,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金光集团和摩根士丹利都是重要的股东,而黄鸿年无疑是最主要的灵魂人物。
回到国内,黄鸿年将目标盯住了那些资产良好的国营企业,并且很快就收购了太原橡胶厂,当时中旗就这个事情已经和山西省委谈了一段时间,因为后来吃下了另外一家橡胶厂而作罢。
中旗当初从接触到谈判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实际考察用了一个月,最终谈具体的价格条款用了小半年,拖拖拉拉的谈着,黄鸿年的中策公司不愧是港资企业,作风很大胆,一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
他自己感觉赚钱很容易,于是在国内大肆收购国营企业,甚至在杭州和泉州进行了大范围的打包收购,效率之高,规模之大,足以让人惊讶的下巴无法合拢。
中策效应很快就被媒体抓住,相比作风低调,基本不在收购兼并过程中接受媒体采访,谈判过程也经常和市委采取拉锯战策略的中旗,中策公司显然更有轰动效应,最重要的一点——中旗资产管理公司是乡镇企业,而中策是外资。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中策几乎能比中旗公司以更低价位,甚至低四五成的价位拿下国营大厂的原因。
当初,江西省委在太原橡胶厂上给中旗的价码是两千多万,给中策却只要一千万,原因很简单,他们盲目相信外资,以为外资就代表先进。
从4月到8月,中策公司一口气在国内收购了一百余家国营企业,其中有一半都曾是中旗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这让还做梦继续讨价还价的管靳生和华康盛很恼火。
最让人恼火的是中旗资产管理公司一贯是很负责任的,基本都有三包——一包不下岗,二包扭亏为盈,三包继续投入,而中策公司一个承诺都没有,拿下这些国营企业的价格还非常低廉。
三包的中旗资产管理公司要出资2000万,中策只需要1000万,这才是让管靳生骂娘的地方。
就在这种特别危及的情况下,杨少宗放弃自己在***和香港的所有谈判,马不停蹄的飞回了国内,当时淞州市委和深州市委都在找杨少宗,大体的意思差不多——麻烦中旗资产管理公司出来救市,从五月开始,淞股就一路暴跌,从1429点暴跌到386点,从8月10日的深州风波后,即便有中旗撑着大盘股深发展、深万科,深州股市照样是一路狂跌。
虽然杨少宗极度不愿意和***汽车公司合作,但他必须承认,***经济泡沫给***经济产业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日产汽车株式会社在这个阶段的情况非常艰难,马自达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日产在现阶段给出的谈判诚意非常大,甚至可以用技术转移的方式进行合作,同样愿意以技术转移方式合作的***汽车企业也绝不止日产一家。
1992年8月,随着国内市场也在酝酿着巨大的变化,杨少宗必须返回国内主持大局,华康盛和中旗资产管理公司自一汽外聘的徐建易车辆总工程师负责同日产继续洽谈,由于协议方涉及到裕华汽车,裕华汽车方面也派人一起参与谈判,同时继续和美国通用汽车接触。
……
1992年是中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最折腾,也最热闹的一年,这一年里,大量的人下海,他们被称之为“92派”,也就是在这一年,一个44岁的印尼商人黄鸿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国内市场。
这个人是印尼第二大财团金光集团的黄奕聪的次子,却是在国内长大,还曾经在山西插过队,凭借对国内市场的熟悉,他在香港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改了名字称之为“中策”,寓意要为中国改革出谋献策。
中策公司除了黄鸿年外,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金光集团和摩根士丹利都是重要的股东,而黄鸿年无疑是最主要的灵魂人物。
回到国内,黄鸿年将目标盯住了那些资产良好的国营企业,并且很快就收购了太原橡胶厂,当时中旗就这个事情已经和山西省委谈了一段时间,因为后来吃下了另外一家橡胶厂而作罢。
中旗当初从接触到谈判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实际考察用了一个月,最终谈具体的价格条款用了小半年,拖拖拉拉的谈着,黄鸿年的中策公司不愧是港资企业,作风很大胆,一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
他自己感觉赚钱很容易,于是在国内大肆收购国营企业,甚至在杭州和泉州进行了大范围的打包收购,效率之高,规模之大,足以让人惊讶的下巴无法合拢。
中策效应很快就被媒体抓住,相比作风低调,基本不在收购兼并过程中接受媒体采访,谈判过程也经常和市委采取拉锯战策略的中旗,中策公司显然更有轰动效应,最重要的一点——中旗资产管理公司是乡镇企业,而中策是外资。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中策几乎能比中旗公司以更低价位,甚至低四五成的价位拿下国营大厂的原因。
当初,江西省委在太原橡胶厂上给中旗的价码是两千多万,给中策却只要一千万,原因很简单,他们盲目相信外资,以为外资就代表先进。
从4月到8月,中策公司一口气在国内收购了一百余家国营企业,其中有一半都曾是中旗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这让还做梦继续讨价还价的管靳生和华康盛很恼火。
最让人恼火的是中旗资产管理公司一贯是很负责任的,基本都有三包——一包不下岗,二包扭亏为盈,三包继续投入,而中策公司一个承诺都没有,拿下这些国营企业的价格还非常低廉。
三包的中旗资产管理公司要出资2000万,中策只需要1000万,这才是让管靳生骂娘的地方。
就在这种特别危及的情况下,杨少宗放弃自己在***和香港的所有谈判,马不停蹄的飞回了国内,当时淞州市委和深州市委都在找杨少宗,大体的意思差不多——麻烦中旗资产管理公司出来救市,从五月开始,淞股就一路暴跌,从1429点暴跌到386点,从8月10日的深州风波后,即便有中旗撑着大盘股深发展、深万科,深州股市照样是一路狂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