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问引路的侍者。

    那名年轻的内侍宦官只是点了点头而已,并没有与他搭话的意思。高士廉见状,不敢再问,生怕犯个勾结内官、窥探禁中之罪。

    见了皇帝,发现皇帝还在吃饭,一边吃饭却还一边在看着奏章。

    “臣礼部司郎中高士廉拜见吾皇!”

    罗成抬起头来,“让你久等了,赐坐。”

    内侍取来一个蒲团,高士廉只着袜子跪坐其上。

    “朕正在看你编的氏族志,一百卷,这么短时间里,你们编好了一百卷的氏族志,很用心啊。”

    罗成先是称赞了高士廉他们的辛苦,可接着话锋一转。

    “但是朕看到氏族志中收录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却是以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民干为第一等,朕有些意外,很是意外啊。想山东士族,五姓七家为首,在北朝之时确实曾冠盖一时,然如今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为何卿等独重之?”

    高士廉听到皇帝这话,大为惊讶。

    他奉命修氏族志,以自己的理解当然就是要为贵族门阀们修定谱序,毕竟自魏晋起,门第制度兴起,特别是九品中正制后,士人入仕,国家取士,那都是要以门第为依据的。因此士族最重谱序,但各家发展久远,不免谱序浩繁,因此往往有许多人便冒充世家等等。

    在接到这个任务后,高士廉等找来了当世最有名的几位谱牒大家,由这些最权威者疏清整理各大士族郡望的谱系,然后再给他们排定名次。

    最终他们排出的这个大秦王朝士族门阀排行榜的第一名,便是博陵崔氏。博陵崔氏是五姓七家中的一家,在清河崔和荥阳郑衰弱后,其家族便渐为山东士族之领袖。

    可谁知道,皇帝现在却对这个排名非常不满。

    因为这根本不是他的意图。

    皇帝修氏族志做什么?搞这个排行榜干什么?

    难道是要给那些傲慢的士族捧臭脚?

    当然不是,他是皇帝,他开创了一个新王朝,怎么可能去捧那些老牌士族门阀的臭脚?想当年,皇帝还只是一个山东小吏的时候,就敢硬刚荥阳郑氏了,现在都当皇帝了,还需要捧他们臭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