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了兄长方才发的资料,得知汉中到襄阳的铁路,预计里程超过一千二百里,而从襄阳(樊城)到长安的官道,里程也是千余里,在此基础上修的铁路,长度应该差不多。

    “道理很简单,好刚要用到刀刃上,既然铁路急切间只能选重要的线路来修,那么,就得从全局考虑。”

    宇文维城如是说,让弟弟们仔细看舆图,看看汉中的位置,让弟弟们想想,对于蜀地和关中来说,汉中的作用是什么。

    宇文维礼和宇文维民听父亲讲过课,明白汉中的重要性:关中是蜀地的门户。

    一旦有人据蜀地自立,其首要目标就是控制汉中,关上入蜀的“正门”,再挡住长江峡口这个“侧门”,此人就可以关起门来偏安一隅。

    那么,对于朝廷来说,为了掣肘、监视蜀地,将汉中地区牢牢控制住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汉中必须通铁路。

    若蜀地有变,朝廷可以从关中派兵经汉中所在的梁州入蜀。

    或者,让荆襄兵沿着汉水逆流而上抵达汉中,然后入蜀。

    但是,汉水中、上游地区难以走大船,荆襄兵入蜀就得走陆路,若有了铁路,那就省事许多。

    而通了铁路,汉中地区的发展会加快许多,来自荆湖地区的粮食,也可以经由这条铁路运抵汉中,进而运入蜀地。

    那么,当蜀地发生饥荒时,不仅关中、陇右地区可以调拨粮食救援,已经成为大粮仓的荆湖地区,同样可以调粮入蜀赈灾。

    若没有这条襄梁铁路,荆湖地区的粮食只能走长江水路,逆水行舟经过长江峡谷入蜀。

    这不是不行,但是有了铁路后,从汉沔地区运粮到蜀地,其成本虽然比从江陵装船走水路入蜀高,但还是很值得的,毕竟多一条路,多一个后备,而且这条交通线还不怕雨季长江发大水。

    宇文维城介绍,等襄梁铁路建成,朝廷会考虑从汉中或者安康之中选一个地方为“落脚点”,修建从关中出发、横跨秦岭的铁路,以便让入蜀的铁路多一个备用线路。

    而这样的铁路,就能承担关中和荆襄地区之间人员、物资铁路运输的重任。

    相比之下,连接关中和荆襄的武关道铁路,其重要性就低一些。

    现有的武关道经过多次拓宽,已经满足陆地交通需要,而黄河航运的畅通,使得关东物资可以很方便的输入关中,不需要靠武关道铁路来救急。

    宇文维礼和宇文维民听到这里,已经明白何为“好钢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