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寺卿?正三品?
自己布政使也是正三品,倒是挺合适,不过魏良辅看明白了,皇上这是铁了心让自己写戏。什么太常寺卿身体衰弱早有辞官之意,在魏良辅看来,皇上都未必认识太常寺卿是谁。
事实上朱翊钧的确不认识,他哪有心思关心他们。
要知道朝廷很快就有一次大变动,像现在的礼部尚书杨博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这些人全都会先后致士。张居正马上就会开始收权,换上自己的嫡系人手。
朱翊钧想要一个太常寺卿的位置,绝对不会费什么力气。
况且朱翊钧也不会自己去要,而是准备让张鲸去要。前世张居正为了交好冯保,给了冯保多少好处,冯保安插贪污的人手,张居正都能忍了,都能给安排了。
朱翊钧相信张居正能接受冯保,也能接受张鲸。
张鲸支持张居正改革,这个是肯定的,他不支持朱翊钧都会让他支持。借着张鲸的手,朱翊钧想要做事就方便了,能够绕过自己的老妈,能把自己的意思变成张鲸的意思。
如果冯保在,这样的操作就不可能,果然杀了冯保好处多多。
魏良辅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了,不过有了太常寺卿的官职,倒也是有了遮羞布,于是也就答应了下来。只不过他不知道皇上想让他写什么,于是就在旁边等着听旨。
朱翊钧琢磨了半天,觉得女驸马什么的还是不太合适,咱们还是唱杨家将吧!
里面有佘太君,有穆桂英,这样的戏曲才对老妈的心思。你要唱一个铡美案,估计下场就很惨。包拯是伟光正了,那里面太后是一个什么形象,作死也不是这样的作的。
朱翊钧接下来就把自己懂得京剧知识全都告诉了魏良辅,他懂得也不多,幸亏前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小时候总被爷爷带着去看戏,倒也也能唱上几句,比如四郎探母。
魏良辅让人拿来了纸笔,一边听一边记,什么皮黄,什么唱腔,反正能记下来的都记下来。
至于戏曲的内容,朱翊钧准备自己写,杨家将的故事他耳熟能详。怎样伟光正,怎么样写好看,署名自己是不行,肯定是魏良辅,谁家皇帝写戏曲。
到了最后,朱翊钧还给魏良辅来了一段四郎探母,唱的也就那么回事。
朱翊钧把皇宫里面的钟鼓司交给了陈矩带来,让他配合魏良辅去排戏。先来一出《状元媒》,这一段就是杨延昭娶柴郡主的戏码,大过年的来点高兴的。
这里面加重一下太后的戏份,当然,形象必须伟光正。
自己布政使也是正三品,倒是挺合适,不过魏良辅看明白了,皇上这是铁了心让自己写戏。什么太常寺卿身体衰弱早有辞官之意,在魏良辅看来,皇上都未必认识太常寺卿是谁。
事实上朱翊钧的确不认识,他哪有心思关心他们。
要知道朝廷很快就有一次大变动,像现在的礼部尚书杨博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这些人全都会先后致士。张居正马上就会开始收权,换上自己的嫡系人手。
朱翊钧想要一个太常寺卿的位置,绝对不会费什么力气。
况且朱翊钧也不会自己去要,而是准备让张鲸去要。前世张居正为了交好冯保,给了冯保多少好处,冯保安插贪污的人手,张居正都能忍了,都能给安排了。
朱翊钧相信张居正能接受冯保,也能接受张鲸。
张鲸支持张居正改革,这个是肯定的,他不支持朱翊钧都会让他支持。借着张鲸的手,朱翊钧想要做事就方便了,能够绕过自己的老妈,能把自己的意思变成张鲸的意思。
如果冯保在,这样的操作就不可能,果然杀了冯保好处多多。
魏良辅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了,不过有了太常寺卿的官职,倒也是有了遮羞布,于是也就答应了下来。只不过他不知道皇上想让他写什么,于是就在旁边等着听旨。
朱翊钧琢磨了半天,觉得女驸马什么的还是不太合适,咱们还是唱杨家将吧!
里面有佘太君,有穆桂英,这样的戏曲才对老妈的心思。你要唱一个铡美案,估计下场就很惨。包拯是伟光正了,那里面太后是一个什么形象,作死也不是这样的作的。
朱翊钧接下来就把自己懂得京剧知识全都告诉了魏良辅,他懂得也不多,幸亏前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小时候总被爷爷带着去看戏,倒也也能唱上几句,比如四郎探母。
魏良辅让人拿来了纸笔,一边听一边记,什么皮黄,什么唱腔,反正能记下来的都记下来。
至于戏曲的内容,朱翊钧准备自己写,杨家将的故事他耳熟能详。怎样伟光正,怎么样写好看,署名自己是不行,肯定是魏良辅,谁家皇帝写戏曲。
到了最后,朱翊钧还给魏良辅来了一段四郎探母,唱的也就那么回事。
朱翊钧把皇宫里面的钟鼓司交给了陈矩带来,让他配合魏良辅去排戏。先来一出《状元媒》,这一段就是杨延昭娶柴郡主的戏码,大过年的来点高兴的。
这里面加重一下太后的戏份,当然,形象必须伟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