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字写完,韩绛长身一礼退到门口:“晚辈告退。”

    钱荨逸摆了摆手,示意韩绛可以离开。

    从韩绛写的时候,在场的那个不是当世大儒,当世大贤,写的好不好他们看得出来,当然,字还是很丑的。

    韩绛离开后,钱荨逸摇了摇头:“这字,还是看不下去。”

    其子钱泓宣上前准备再抄一份,杨万里却先一步拿起笔来,一边写一边对陆游说道:“放翁,你这学生的字,要从头开始练。”

    “是,没错。”陆游也看出来,这字写的没有一点章法,连形都没几分。

    一篇抄好,钱荨逸吩咐自家高仆:“原版的送到西楼,给大丫头。”

    “是。”

    杨万里抄完之后问:“这最后写有,原著浙东庆元王公、广南东路顺德区公、新会黎公、修撰浙东余杭章公、解读这一处,只有钱字的一个起笔划。”

    韩绛没读过原版的三字经,他读的三字经是后来在百家讲坛上看到的。

    当时那期节目就叫,钱说三字经。是复旦大学教授解读,应该是章太炎的版本,不过韩绛在三字经的历史部分背写的时候也肯定不会超编的。

    关于原著是谁,历史有争议,所以韩绛都给写上了。

    关于解读者这个名字,后来想想写出来不合适,所以只写了两笔就停下了。

    杨万里还有一句没说,那就是钱荨逸找了一个借口,将韩绛手书原版给了自己的曾孙女,这点小心思不用说穿,隔辈亲谁都理解。

    不过。

    这文章,可称得上极佳作。

    周必大提笔,自己也抄了一份,然后说道:“此经为蒙学第一经,著书者大才、编撰大才。怕是能注解此经的,也不是寻常之士。没有十年功夫,编不出此经,我想问老师,可曾听闻?”

    钱荨逸不是周必大的老师,周必大称师是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