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胡昭胡孔明虽然也是奔着一代名儒的方向不断前行,但现在论起在儒林中的江湖地位,在座的司马防以及那边没过来的赵岐、马日磾可都比他高得多啊。
【所以才说你是看不清形势的笨蛋啊。】
好吧,刚才认为某只萝莉没有多少存在感的确是我的错。
对于那突然出现的如同从远处云端和古文经学之争什么的李书实并不是非常了解,也分不清楚这其中的真真伪伪,是是非非,所以除了一些算术和自然科学的教材经他之手做了一些审定外,那些经学类的教材李书实都是交给他钦定的并州所有官学的管理者胡昭来审定的。
不过李书实很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同样很清楚舆论的重要性。更了解通过教育尤其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到底可以影响到的范围将会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
所以就算不是非常懂那些经学上的事情,但是却依然要学习古人,将自己的私货掺入其中。
当然,李书实自己是绝对无法达成这个愿望的,而他最大的助手便是表面上虽然看不出来,但从内心传来的话语和语气可以看出正在得意的苏小萝莉。
自然,还需要再加上苏小萝莉百合宫中的两位干将马清和蔡琰的辅助以及甄清的努力。
不过由始至终对李书实的想法贯彻得最为彻底的还是苏小萝莉。
或者说也只有苏小萝莉这样无法无天的家伙才能理解得了李书实某些在这个时代无法无天的想法,并毫无心理压力的付诸于实施,甚至还能够引经据典将马清、蔡琰以及胡昭驳倒。
然后这些被绕晕了的家伙就都成了苏小萝莉“作案”的帮凶并卖力地为之摇旗呐喊。
效果上甚至比李书实亲自出面还要好上百倍千倍。
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这个时代的那些社会精英们。
当年作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那就是一位喜欢读书的好学生。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曾写道“东汉功臣多近儒”。那风气就是刘秀这个迁都洛阳车载经书两千多辆的皇帝所带动的。所以不论是大臣还是他的子孙那都是投其所好所以对经学空前的重视。
这也算是一种“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正面典型吧。
并州的情况也很类似。
虽然现在没人敢说并州军能够获得天下,毕竟当年的刘秀也曾很是落魄,而当年无论是更始帝还是赤眉绿林军都显得是那样的强大。但笑到最后的依然是刘秀。
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并州军能够控制的地盘不断增加。并州军的影响力的提升和扩展也同样在稳步提升,那么作为并州官学钦定的教材,而且看上去还都说的很有道理。则势必会在并州军的影响范围内被推广,成为并州军的政治基础中的基石。
【所以才说你是看不清形势的笨蛋啊。】
好吧,刚才认为某只萝莉没有多少存在感的确是我的错。
对于那突然出现的如同从远处云端和古文经学之争什么的李书实并不是非常了解,也分不清楚这其中的真真伪伪,是是非非,所以除了一些算术和自然科学的教材经他之手做了一些审定外,那些经学类的教材李书实都是交给他钦定的并州所有官学的管理者胡昭来审定的。
不过李书实很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同样很清楚舆论的重要性。更了解通过教育尤其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到底可以影响到的范围将会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
所以就算不是非常懂那些经学上的事情,但是却依然要学习古人,将自己的私货掺入其中。
当然,李书实自己是绝对无法达成这个愿望的,而他最大的助手便是表面上虽然看不出来,但从内心传来的话语和语气可以看出正在得意的苏小萝莉。
自然,还需要再加上苏小萝莉百合宫中的两位干将马清和蔡琰的辅助以及甄清的努力。
不过由始至终对李书实的想法贯彻得最为彻底的还是苏小萝莉。
或者说也只有苏小萝莉这样无法无天的家伙才能理解得了李书实某些在这个时代无法无天的想法,并毫无心理压力的付诸于实施,甚至还能够引经据典将马清、蔡琰以及胡昭驳倒。
然后这些被绕晕了的家伙就都成了苏小萝莉“作案”的帮凶并卖力地为之摇旗呐喊。
效果上甚至比李书实亲自出面还要好上百倍千倍。
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这个时代的那些社会精英们。
当年作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那就是一位喜欢读书的好学生。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曾写道“东汉功臣多近儒”。那风气就是刘秀这个迁都洛阳车载经书两千多辆的皇帝所带动的。所以不论是大臣还是他的子孙那都是投其所好所以对经学空前的重视。
这也算是一种“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正面典型吧。
并州的情况也很类似。
虽然现在没人敢说并州军能够获得天下,毕竟当年的刘秀也曾很是落魄,而当年无论是更始帝还是赤眉绿林军都显得是那样的强大。但笑到最后的依然是刘秀。
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并州军能够控制的地盘不断增加。并州军的影响力的提升和扩展也同样在稳步提升,那么作为并州官学钦定的教材,而且看上去还都说的很有道理。则势必会在并州军的影响范围内被推广,成为并州军的政治基础中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