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虽然不像宋代那般重文轻武。但是这个以儒生立国的国家不但擅长出文武双全的名将,更是将儒以及其相关的学识作为了立国的根本要素,国家官僚体系选拔的最佳途径。最要命的是从开国皇帝刘秀到一棒子凌烟阁功臣。大多都是手不释卷的主,于是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一个惯常以大老粗形象示人的家伙绝对融不进大汉上层贵族的圈子里,同样也会被那些希望融入到上层贵族圈子中的家族隐隐排斥着。

    董卓在洛阳的遭遇,李书实在河东的遭遇,既不会是前无古人,也绝对不会后无来者,至少同样是边地强军主将的公孙瓒同样遇到了相类似的问题。

    更别说渤海郡还是袁绍的起家之地,如今的袁绍又没有河内这个好地方可以代替,故此更是努力经营,袁家的门生故吏公孙瓒就真的敢屠杀一空么?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袁绍看来,公孙瓒如今要面临的便只有两条路——其一便是安心消化现在已经获得的地盘,逐渐整合手中的力量。等到基础都足够夯实了,再考虑进一步扩张的问题。

    至于第二条路,那么自然便是横下一条心,舍得一身剐,借着袁绍一方力量分散的有利时机,不去管后方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倾全力以快刀斩乱麻的行动将袁绍军主力歼灭,最好能够将袁绍本人人道毁灭,那么剩下的袁军散兵游勇自然不是公孙瓒的对手,到时候公孙瓒自然可以慢慢消化已经得到了大量地盘,或许五年,或许十年后,或许更长的时间过后,再考虑与天下英豪们争锋的可能。

    第一条路属于比较稳妥的那种类型,如果公孙瓒选择了这样一条路,那么……袁绍会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因为他现在可正是处于实力最分散的时期,换句话说便是实力最弱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公孙瓒不打他,那么等到淳于琼带着部队返回之后再想打他的难度可比现在要翻上好几倍。怎么说他袁绍也不是西凉的那些傻鸟,聚在一起还能让曹矮子兴奋点提高。

    到那个时候,谁去进攻谁或许就要颠倒过来了。

    而且就算袁绍汇合了部队也不想进攻,凭其拥有冀州一半多的地盘搞发展玩种田公孙瓒也绝对不是长于官僚体系建设的袁绍的对手,更不要说袁绍可不是宋襄公那样的愚笨之人,还会让你公孙瓒安安稳稳的种田暴兵,搞点小动作就能让你公孙瓒浑身不舒服。

    所以说虽然第一条路看上去很稳当,但是在袁绍的计算中对公孙瓒来说却是死路一条。唯一的变数便是看袁绍的心情来决定公孙瓒是速死还是慢性自杀。

    那么第二条路呢?

    认真分析起来的确比第一条路要透亮些。至少如果公孙瓒真的能够一战奠定胜势那么接下来的局面的确会变得更加有利,甚至最终让其取代袁绍成为北方霸主也犹未可知。

    可是,都说大道五十,天衍四九,只留下那遁去的一给那些努力的人以希望,可想而知想要拼下这唯一的一线希望是多么的不容易,不但需要付出大毅力,而且还需要有大机缘才能实现——这当然说得不是那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袁绍,而是作为其对手的公孙瓒。

    公孙瓒想要以速战速决来摆脱自身所面临的不利局面,这个想法固然不错。但是前提却要先问过如今算得上是人才济济的袁绍军。

    虽然因为李书实的缘故袁绍失去了麴义这位袁绍军前期最为优秀的将领。同样也失去了张颌这位虽然前期并不算太出名却也有能力与颜良、文丑等人并列的大将,可以说与另一个位面同期的实力相比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却也并不能说因为李书实的出现让袁绍军只有失而没有得——至少在李书实以及当初跟随他的那一群“不良团”的压力下,颜良和文丑这两位现如今袁绍麾下最具实力和发言权的大将与另一个位面同时期的他们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无论是从武力上还是从领兵的经验技巧上。经历了吕布等人的磨砺和西北战场的锤炼。他们以及他们麾下的冀州军在战斗力上并不弱于作为对手的公孙瓒军。甚至在精锐部队的战斗力上,颜良文丑指挥的骑兵部队和蒋奇指挥的大戟士甚至可能比那只打残了重建没多久的白马义从还要高出那么一点点。

    也就是说假如公孙瓒打算利用这个时间差进攻袁绍军,只要袁绍的指挥不出现大的纰漏。那么以袁绍手上现有的筹码,也足以支撑到援军的到来并扭转局面。

    甚至退一步说,就算是公孙瓒可以击溃前线袁绍的一番布置,但只要没能打出一个战术上的“大崩溃”,或者将袁绍擒杀,那么袁绍依然可以徐徐后退收拢兵力以图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