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李书实派出的由赵云、张颌等悍将率领的那支小股“义从”便能够在敌人的围剿中安然逃脱,之后更是依靠几位冀州籍将领的人脉让袁绍至今抓不到他们的踪迹。

    当然,士兵的战斗力并不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全部因素。事实上假如公孙军的主将是一个没有什么太大能力的草包,那么袁绍以及其麾下的谋士们同样有着足够的自信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削弱对方的优势甚至让对方的优势成为致命的劣势并最终引导战场的走向。

    但问题是公孙瓒也算得上是沙场宿将,在北方专注对抗异族胡人二十年,虽然为人脾气有的时候过于急躁,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缺陷,但是丰富的作战经验却让一众谋士不敢确信自己因此而设下的谋略是否真的就能够让对方坠入到其所预想的圈套之中。

    袁绍虽然对于自己指挥战争的水平相当信任,不过他同样也不能肯定自己就会比公孙瓒、李书实、董卓这样的宿将强出很多,最多也就是一线之差(当然袁绍童鞋是领先一线的)。

    而且更让袁绍和谋士们感到忧心的,是来自于天气的影响。

    虽然现在冀州大地的温度并没有处于让冀州士兵无法忍受的程度,但是因为最近几年大汉一直受到“全球气候变冷”的影响,冬天一年冷过一年,若不是从并州陆陆续续传来了那些个取暖的方法,每年冬天因为严寒而冻死的百姓数量只怕会增幅两三成。

    而且作战不同于生活,比起经常会遇到在恶劣天候下作战的幽州士兵,冀州的豪强私军们实在是缺乏这方面的经历,低烈度的战争还看不出什么,一旦让战争再相持一两个月,天气进入到寒冬腊月,严寒之下只怕袁绍军就要缩头“收拾行囊待明年”。

    如此分析下来,孙子所提出的战争五要素“道、天、地、将、法”之中,袁绍认为自己只有在道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将和法上属于均势,天和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逐渐转为劣势,看上去似乎是己方稍占优势,但是作为进攻的一方,这个优势所能转化的胜势又要打个折扣。

    可以说,虽然袁绍的部队在数量上是公孙军的一点五倍,但是在广袤的冀州平原上,在枯水期已经让河床逐渐裸露,河水已经不足以阻碍公孙瓒军骑兵奔驰的情况下,让袁绍军主动发起对公孙瓒军的攻击,在对方已经熟悉的地区以逸待劳,袁绍想一想都觉得这是取死之道。

    但是,如果攻守之势相异,那么袁绍觉得自己的胜算会多出不少来。

    不仅仅是因为作为防守一方可以有以逸待劳以及在己方熟悉的环境中可以做出一些让对方无法意料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袁绍手中同样拥有自己的王牌——强悍的冀州军。

    如果不是因为参与了讨董之战让公孙瓒军有着比袁绍军更大的损失,如果不是袁绍手中有着这样一张王牌,或许袁绍会考虑使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与公孙瓒周旋,而不是像这样一切的行动都围绕着面对面的碰撞而展开。

    虽然来自幽州的骑兵在骑射方面要略强过来自西北的羌人,而且他们也比羌人更加愿意喜欢使用这项骑兵所独有的可怕武器,但他们终究摆脱不了骑兵作战的规律。

    而作为袁绍军最为倚重的王牌的冀州军,则恰恰是对付骑兵的行家里手。

    毕竟在西北数年间,在名将皇甫嵩的耳提面命之下,在严苛的环境下,那些原本在冀州仅仅只是郡兵或者较强一点的豪强私军的军队在血与火的锤炼下蜕变成了强悍的部队,最重要的是与羌人的战斗之中,他们在老兵们的提携下掌握了大量对抗骑兵的方式。

    也许在野战中骑兵依然拥有着战略上的主动,但是如果优秀的统帅和聪慧的军师能够通过各种方法将骑兵的这些优势削减甚至集中于某一个局部,那么冀州军就有足够的把握在野战中击溃那些经常不可一世,在军中也享有某些“特权”的部队。

    听起来似乎很是让人热血沸腾,但是……

    偏偏袁绍麾下有着这样经历的士兵满打满算也仅剩下万人左右,而且这个数量还是加上了当初归属韩馥后来跟随其将领又转投袁绍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