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他的战舰,也有去处。
即便每年输出大量驱逐舰与巡航舰,但实际上各处行政星的地方舰队,依旧有大量的缺口。
按照置换补充的原则,分批次的将这些战舰置换到地方舰队继续服役。
对于这次的改装加换新,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虽然特区的战舰领先于德勒姆,甚至领先于整个宇宙之心。
毕竟,在特区680m主炮的战列舰服役的同时,宇宙之心也正在进行新一代战舰的换装,主炮口径为620m。
看起来还有差距,但比起现在的560m口径来说,已经
缩小了太多。
而在数量劣势明显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质量上的优势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用战舰质量跟宇宙之心各国战舰数量行成一种非对称的平衡,才是保证特区继续发展的下一步计划。
因此,就方元的话来说,能够在质量上更加领先于宇宙之心各国,何乐而不为呢?难得真要苦逼的忍耐数百年,才能特区扬眉吐气。
即便特区的所有人都课题忍耐,方元也不会忍耐的。
毕竟高质量的战舰在应对数量优势的舰队时,可以通过质量产生非对称的战斗战况出现,这正是特区需要得到的结果。
所以十五支舰队回归后,到始源110年为止,总计约53支舰队,都可以成为隐形舰队。
这样一来,到始源110年后,真正的隐形舰队开始成型时,特区对于隐形战舰的运用,早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而在此期间,这些舰队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阶段,不仅积累了大量隐形舰队使用的经验,同时也成为一个过度时期。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特区的舰队才不管最后的结果,直接从巴德尔撤退了回来,毕竟十五年牵制计划完成,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德勒姆帝国在情报落后的情况下,则完全不知道这样一个情况。在第二舰队集群被重创后,整个远征舰队再次后退数千光年,接纳了残余的第二舰队集群的战舰后,踌躇不前。
看起来,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想法了,或者说并不叫没有想法,而是这个想法只是席勒一厢情愿的想法。
毕竟席勒已经有自己的考虑,而这个考虑是在第二舰队遭受重创就已经有了
即便每年输出大量驱逐舰与巡航舰,但实际上各处行政星的地方舰队,依旧有大量的缺口。
按照置换补充的原则,分批次的将这些战舰置换到地方舰队继续服役。
对于这次的改装加换新,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虽然特区的战舰领先于德勒姆,甚至领先于整个宇宙之心。
毕竟,在特区680m主炮的战列舰服役的同时,宇宙之心也正在进行新一代战舰的换装,主炮口径为620m。
看起来还有差距,但比起现在的560m口径来说,已经
缩小了太多。
而在数量劣势明显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质量上的优势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用战舰质量跟宇宙之心各国战舰数量行成一种非对称的平衡,才是保证特区继续发展的下一步计划。
因此,就方元的话来说,能够在质量上更加领先于宇宙之心各国,何乐而不为呢?难得真要苦逼的忍耐数百年,才能特区扬眉吐气。
即便特区的所有人都课题忍耐,方元也不会忍耐的。
毕竟高质量的战舰在应对数量优势的舰队时,可以通过质量产生非对称的战斗战况出现,这正是特区需要得到的结果。
所以十五支舰队回归后,到始源110年为止,总计约53支舰队,都可以成为隐形舰队。
这样一来,到始源110年后,真正的隐形舰队开始成型时,特区对于隐形战舰的运用,早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而在此期间,这些舰队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阶段,不仅积累了大量隐形舰队使用的经验,同时也成为一个过度时期。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特区的舰队才不管最后的结果,直接从巴德尔撤退了回来,毕竟十五年牵制计划完成,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德勒姆帝国在情报落后的情况下,则完全不知道这样一个情况。在第二舰队集群被重创后,整个远征舰队再次后退数千光年,接纳了残余的第二舰队集群的战舰后,踌躇不前。
看起来,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想法了,或者说并不叫没有想法,而是这个想法只是席勒一厢情愿的想法。
毕竟席勒已经有自己的考虑,而这个考虑是在第二舰队遭受重创就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