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李鸿章和恭王的意见,引洋资进入关外矿藏开发,加快移民实边的进程。那么,屡屡受挫的翁同龢、李鸿藻会如何想?西学学堂的开办,武举的改试和科举在庚子年停罢,让翁同龢、李鸿藻二位以清流著称,引士子们的力量为政治资本者,已然受创不轻,影响力大减。若在矿务问题上再输一场,难保不会对他们尽心辅佐的皇帝有所怨艾。
此时,在颐和园静心礼佛,一直不曾就关外矿产利权问题表态的太后老佛爷,把那玉净瓶的柳条一伸......“哀家支持你们斗倒败家子鬼子六!”得,皇帝又变回孤家寡人。
所以,志锐看到的是脸色阴沉,抑郁不已的皇帝。
“奴才叩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平身,坐下说话。”光绪强打精神,又将希望寄托在即将出关到盛京帮办垦务的志锐身上。“志锐,见着瑾妃、珍妃了吗?”
“回皇上,见着了,瑾主子、珍主子都让奴才好生办差,为皇上分忧。”
“嗯,见着了就好。”光绪点头,突然拔高了声量道:“宴席之论争,你如何看?!”
心知皇帝肯定有此问,已经在肚子里拟好应答草稿,志锐临开口回答时却又突然想起珍妃的一句话——“关外有杨,皇上有志。”杨,杨格,杨柳,柳条边,禁地,开禁......志,志锐?不,是皇上有革除积习弊政、中兴大清之志。
杨格是皇上破柳边墙、移民实边的先锋大将,志锐呢?应该是副将还是外戚监军?这个问题得掂量清楚,否则应对皇帝的问题,会百答百错,落不下好。
“没有杨格领军在外,太后去不了颐和园,你也回不来京师。”见志锐沉吟不决,光绪也不责怪,而是缓缓言道:“去年你从礼部右侍郎降为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今年是升是降,就看你出关办得差事如何了。说吧,怎么想就怎么说!朕赦你无罪。”
志锐原本是满官中的清流健将,所谓清流乃是与权贵相对的说法。清流眼中的“权贵”并非泛指当权的所有人,而是指那些拥兵自重,借办洋务加强权位的汉族官僚,说白了,就是指李鸿章。所谓清流,乃是秉承理学精神,坚持祖宗规制,认为整理纲常、肃清吏治、集权中央、忠心于君主、激励将士、再适度“师夷长技以制夷”,捂紧天朝上国的口袋就能饿死倭国和洋人,就能中兴大清。在清流眼里,李鸿章是督抚割据势力的代表、中央集权的敌人;是打着办理洋务的幌子与洋人勾结,牵引外人的势力来压制大清国“忠臣”们的“贼子”;而那吃了猪油迷了心的恭亲王,无外乎就是“鬼子六”,“败家子”。
清流表现出了爱国和守旧的两种特质,故而慈禧老佛爷对清流是即用又压。用之打压湘军、淮军势力,打压则因清流倾向皇帝,而且甲午年清流主战,老佛爷压清流就压得狠了,这才把主战的李鸿藻压到皇帝那边去当了帝党,志锐降职外放乌里雅苏台只是大政局下受到牵连的一个小卒子。
今儿老佛爷要用清流来抵制开矿,也就是抵制移民实边;皇帝则要开边开矿办洋务,清流们该怎么办?这是个天大的问题,如宴席上的翁同龢、李鸿藻那般继续对洋务派开战?还是从瑾妃、珍妃的堂哥身份出发,顺从皇帝的意思?
那么,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
“奴才无能,不敢妄议朝中大政,只愿尽心为皇上办差,皇上怎么说,奴才就怎么做。”
自己抱有希望的志锐,二妃的堂兄,竟然如此不愿意为皇帝担当,不思为皇帝分忧,为何啊?这是为何啊?!难道是他对去年降职外放乌里雅苏台心存怨恨之念,或者已经因为受挫于此而锐气顿失,从清流健将变成不敢言语的碌碌之人?算啦,不追究原因了,只要他忠心办事就好。
“朕要你去关外知会杨格,开矿的事儿由他做主,无需理会朝廷谕令。”
“皇上......”志锐大惊失色,皇帝的旨意实在出人意表啊!可细细一想,皇帝不能不这么做。
此时,在颐和园静心礼佛,一直不曾就关外矿产利权问题表态的太后老佛爷,把那玉净瓶的柳条一伸......“哀家支持你们斗倒败家子鬼子六!”得,皇帝又变回孤家寡人。
所以,志锐看到的是脸色阴沉,抑郁不已的皇帝。
“奴才叩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平身,坐下说话。”光绪强打精神,又将希望寄托在即将出关到盛京帮办垦务的志锐身上。“志锐,见着瑾妃、珍妃了吗?”
“回皇上,见着了,瑾主子、珍主子都让奴才好生办差,为皇上分忧。”
“嗯,见着了就好。”光绪点头,突然拔高了声量道:“宴席之论争,你如何看?!”
心知皇帝肯定有此问,已经在肚子里拟好应答草稿,志锐临开口回答时却又突然想起珍妃的一句话——“关外有杨,皇上有志。”杨,杨格,杨柳,柳条边,禁地,开禁......志,志锐?不,是皇上有革除积习弊政、中兴大清之志。
杨格是皇上破柳边墙、移民实边的先锋大将,志锐呢?应该是副将还是外戚监军?这个问题得掂量清楚,否则应对皇帝的问题,会百答百错,落不下好。
“没有杨格领军在外,太后去不了颐和园,你也回不来京师。”见志锐沉吟不决,光绪也不责怪,而是缓缓言道:“去年你从礼部右侍郎降为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今年是升是降,就看你出关办得差事如何了。说吧,怎么想就怎么说!朕赦你无罪。”
志锐原本是满官中的清流健将,所谓清流乃是与权贵相对的说法。清流眼中的“权贵”并非泛指当权的所有人,而是指那些拥兵自重,借办洋务加强权位的汉族官僚,说白了,就是指李鸿章。所谓清流,乃是秉承理学精神,坚持祖宗规制,认为整理纲常、肃清吏治、集权中央、忠心于君主、激励将士、再适度“师夷长技以制夷”,捂紧天朝上国的口袋就能饿死倭国和洋人,就能中兴大清。在清流眼里,李鸿章是督抚割据势力的代表、中央集权的敌人;是打着办理洋务的幌子与洋人勾结,牵引外人的势力来压制大清国“忠臣”们的“贼子”;而那吃了猪油迷了心的恭亲王,无外乎就是“鬼子六”,“败家子”。
清流表现出了爱国和守旧的两种特质,故而慈禧老佛爷对清流是即用又压。用之打压湘军、淮军势力,打压则因清流倾向皇帝,而且甲午年清流主战,老佛爷压清流就压得狠了,这才把主战的李鸿藻压到皇帝那边去当了帝党,志锐降职外放乌里雅苏台只是大政局下受到牵连的一个小卒子。
今儿老佛爷要用清流来抵制开矿,也就是抵制移民实边;皇帝则要开边开矿办洋务,清流们该怎么办?这是个天大的问题,如宴席上的翁同龢、李鸿藻那般继续对洋务派开战?还是从瑾妃、珍妃的堂哥身份出发,顺从皇帝的意思?
那么,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
“奴才无能,不敢妄议朝中大政,只愿尽心为皇上办差,皇上怎么说,奴才就怎么做。”
自己抱有希望的志锐,二妃的堂兄,竟然如此不愿意为皇帝担当,不思为皇帝分忧,为何啊?这是为何啊?!难道是他对去年降职外放乌里雅苏台心存怨恨之念,或者已经因为受挫于此而锐气顿失,从清流健将变成不敢言语的碌碌之人?算啦,不追究原因了,只要他忠心办事就好。
“朕要你去关外知会杨格,开矿的事儿由他做主,无需理会朝廷谕令。”
“皇上......”志锐大惊失色,皇帝的旨意实在出人意表啊!可细细一想,皇帝不能不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