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人手不足的消息之后。

    胤祚一面给萨布素写信,告知了炼铁技术,并派了几名火器厂的炼铁匠人同去,相信用不了多久,齐齐哈尔的炼铁压力就会降下来。

    但通过这件事情,胤祚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齐齐哈尔的面前。

    那就是生产力不足。

    根据《国富论》的理论,一个国家,只有当第一产业饱和时,生产力才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

    三种产业所需要的生产力应是金字塔式的,层层递增。

    换句话说就是,吃饱了肚子才能考虑穿什么,有了吃穿,才能考虑晚上是跟自己的婆娘造人,还是去窑子安慰下青涩的少女。

    现在齐齐哈尔的第一产业已经基本饱和,在水稻、大豆、玉米、土豆、地瓜的多种作物合理种植之下,齐齐哈尔已经连续多年丰收,甚至屡屡向关外各地,甚至直隶出口粮食。

    目前农业收入也占据了齐齐哈尔财务的半壁江山。

    另一方面,因为屡屡对外征战,齐齐哈尔对火药、钢铁、棉衣被、运输力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

    在康熙亲征葛尔丹之时,齐齐哈尔使劲了浑身解数,才凑够了运粮食的马匹。

    而这次出征李朝,胤祚挥霍了大量的火药,朝廷为了及早运送前线,出银子在齐齐哈尔采购了大量火药,使得火器厂一度处于半停工状态。火器厂,自戴梓、古大成以下,都放弃手头工作,加班加点的配制火药。

    再加上这次的煤炭人手危机。

    胤祚已经认识到,齐齐哈尔的工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瓶颈,用专业一点话说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

    简单来说,就是所有东西的生产速度,都太他娘的慢了。

    大清的对策十分简单,要么就是增加人手,要么就是延长工时。

    然而,托齐齐哈尔经济飞速发展的福,各行各业都缺乏人手,连长工的工钱都涨到半年五两,粗暴的增加人力已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

    通俗的说就是,现在人力太贵了,不雇人我生产的慢,想雇人我还雇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