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在我头脑中产生了,问到:“按你说,文风越来越坏,但先秦之前总体较好。我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先秦,它们留下的经典如易经、黄帝内经,包括孔、墨、荀、老、庄,等等,说明,看古人要追溯到先秦,从基本经典看起,估计就不会有大方向的错误吧?”
“理论出发点如果错了,就没有后来灿烂的文明。”她也不得不承认,古人也有智慧的光辉。“但是”她话锋一转:“古人有些理论起点也是有很大错误的。”
“理论起点?你是说一些最基础的理论判断?”我不解的问,这可是个大问题,如果有些起点错了,那么,后来依据这个起点推出的一切理论都应该是错的。
“对,比如有个影响久远的理论起点就是错的。”
“哪个?说来听听?”
“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你不会迷信古人吧?如果你一味迷信古人,那我就不说了,反正,装睡的人叫不醒。”她盯着我说,有点咄咄逼人。
没等我有任何反驳,她就继续说到:“比如:天圆地方。”
“你一说,我想起来了,这个理论确实太荒诞了。但在它产生时,确实有直观的成分。天圆是观察的效果,不用说了,地方,是土地耕作时产生的习惯思维,那时的井田制,确实给人以地方的假象”我笑到。
“不是没有思想家注意到这点。比如,有人驳斥到,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天就无法把地完覆盖住,就是家庭主妇也可以试验,一个圆形的锅盖是无法真正盖严一个方形的菜板的。但是,他的驳斥没起到效果,是为什么呢?是人们害怕古人吗?是因为人们宁愿相信古人一切都对做思想的懒汉吗?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或疑问吗?”
她的连续发问,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说到:“体验应该是有的,只是没有问出来。因为这很直观嘛。”
“如果老百姓有体验不反问是他们没有这个职责或者能力,那么,知识分子有体验为什么不反问呢?为什么没有思考出地也是圆的的结论呢?是他们忽视了吗?还是现实中没有纠错的必要?”
“我不知道是不敢还是没有必要,这个需要证据。”我有点理屈词穷了。
“应该是没这个必要,所以缺乏动机。他们的聪明和大胆是有名的,但不置疑,是不重视这个结论。”
“你的证据呢?凭什么这么说?”我得在反问她中寻找些许自信。
“我给你念几句诗你听听看:其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你知道不?”
“知道,王维写的长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知道,李白写的长江。”
“理论出发点如果错了,就没有后来灿烂的文明。”她也不得不承认,古人也有智慧的光辉。“但是”她话锋一转:“古人有些理论起点也是有很大错误的。”
“理论起点?你是说一些最基础的理论判断?”我不解的问,这可是个大问题,如果有些起点错了,那么,后来依据这个起点推出的一切理论都应该是错的。
“对,比如有个影响久远的理论起点就是错的。”
“哪个?说来听听?”
“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你不会迷信古人吧?如果你一味迷信古人,那我就不说了,反正,装睡的人叫不醒。”她盯着我说,有点咄咄逼人。
没等我有任何反驳,她就继续说到:“比如:天圆地方。”
“你一说,我想起来了,这个理论确实太荒诞了。但在它产生时,确实有直观的成分。天圆是观察的效果,不用说了,地方,是土地耕作时产生的习惯思维,那时的井田制,确实给人以地方的假象”我笑到。
“不是没有思想家注意到这点。比如,有人驳斥到,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天就无法把地完覆盖住,就是家庭主妇也可以试验,一个圆形的锅盖是无法真正盖严一个方形的菜板的。但是,他的驳斥没起到效果,是为什么呢?是人们害怕古人吗?是因为人们宁愿相信古人一切都对做思想的懒汉吗?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或疑问吗?”
她的连续发问,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说到:“体验应该是有的,只是没有问出来。因为这很直观嘛。”
“如果老百姓有体验不反问是他们没有这个职责或者能力,那么,知识分子有体验为什么不反问呢?为什么没有思考出地也是圆的的结论呢?是他们忽视了吗?还是现实中没有纠错的必要?”
“我不知道是不敢还是没有必要,这个需要证据。”我有点理屈词穷了。
“应该是没这个必要,所以缺乏动机。他们的聪明和大胆是有名的,但不置疑,是不重视这个结论。”
“你的证据呢?凭什么这么说?”我得在反问她中寻找些许自信。
“我给你念几句诗你听听看:其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你知道不?”
“知道,王维写的长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知道,李白写的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