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春,蔡元培再次赴京补应复试、殿试。复试后被列为第三等(补试不能列入一、二等)。

    接着参加在保和殿举行的殿试。

    殿试只考策论,蔡元培充分发挥了博览群书和博学强记的优势,对其中有关西藏的策论题,详述其山川道里、行政沿革,且广证博引,对答自如。

    本年会主考官为户部尚书翁同龢,殿试阅卷大臣为工部左侍郎汪鸣銮。

    结果,蔡元培考取第二甲第34名进士。

    本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同科考中者还有:唐文治、叶德辉、汤寿潜、张元济、屠寄和沈宝琛等。

    我们能够看到,这其中的张元济,是对蔡元培后来的人生,极为重要之人。

    对于殿试,蔡元培回忆说:“上来,殿试是专讲格式不中内容的,只听说张香涛氏(张之洞)应殿试时不拘格式,被取一甲第三名。我那时也没有拘格式,而且这两年中也没有习字。仍是随便一写,但结果被取为二甲进士。闻为汪柳门(汪鸣銮)先生所赏识。有位阅卷大臣,说此卷的字不是馆阁体。汪说,他是学黄山谷的,于是大家都在卷子后面圈了个圈,就放在二甲了。”

    如果是专为了练字而故意拖后两年,两年里为什么不练参加科举需用的馆阁体呢?这和前边说过的后一种说法不是很矛盾吗?

    黄山谷就是被称为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他自号山谷道人,书法在当时是很受推崇的。

    此后又通过朝考,蔡元培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为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清雍正以后,选官更为严格,庶吉士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

    该职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

    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

    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和所有新科进士一样,蔡元培要留在京城盘恒一段时间,期间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拜会各方人士。

    按照惯例,通过考试的同科士子都要去拜谒主考官翁同龢。其实,这也是例行公事、走一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