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终究天高皇帝远,各地督抚官员早已形成了派系、网络,自有官官相护、上下隐瞒的。皇上为此,绞尽脑汁,费尽心血。
皇上先是广开言路,令大臣们直陈朝中利害;并将从前只有天子近臣才有的密折专奏的资格,也放给了各地道员去,若各地督抚官员之中有怠惰、贪墨的,就连道员都可直接密折专奏,送达皇上面前。
只是天下这样大,单凭这样的法子尚且不能完让皇上了解各地官员的情形。
皇上便越发重视起“京控”的案件来。
所谓“京控”,可理解为俗称的告御状。便是各地百姓若觉着地方官员将案件久拖不结,或者内里有冤情之处,可以进京来向都察院、步军统领衙门等处递诉状。
因这样的京控案件,可以十分直接体现各地百姓生活疾苦,也更能侧面透露出地方官员行政之风,是否有怠惰、包庇等事来,故此皇上极为重视“京控”案件,不但多次下旨,命都察院、步军统领衙门等有司,不准拖延,逢案必查。
同时,皇上更是会针对京控案件中的大案、重案,或者涉及到地方大员的要紧案件,亲自派出得力大臣侦办。
这样要紧的案件,皇上都不打回地方重审,便是为了避免百姓受地方官员挟私报复,故此皇上不惜派出钦差大臣,亲自赶赴当地,重新侦办。
因为首告和珅的首功,也因为他对刑讼之事的天分,故此广兴在这样的时候儿便得了皇上的器重。皇上看重广兴熟悉刑讼,尤其是不畏权贵的胆量,这便屡屡派广兴为钦差大臣,赴各地督查办案。
便是广兴在侦办京控大案之时,偶有失误之处,皇上也都能体谅,尽一切办法护住广兴的周去。
当年,广兴赴四川办军费奢靡案时,与四川总督互相攻讦,广兴是个京中派去的,如何能与四川总督相抗衡去?眼见着就要水边湿鞋,皇上便一道急旨,将广兴从四川调走了。虽说明面上是左迁,可事实上何尝不是护住他去。
而前年,广兴又上奏弹劾定亲王绵恩独断专权。皇上派大臣查询,结果广兴却拿不出太切实的证据来——绵恩毕竟是先帝爷长房之孙,又身兼御前大臣、步军统领等要职,不是能随便就可以参奏的。可是皇上虽说也惩戒了广兴,不过却只是降为三品堂官,依旧保得广兴稳稳当当来。
为了护住广兴这一腔子的血性,皇上便将广兴索性转到内务府来,以内务府的差事来代替前朝的差事。毕竟广兴也是慧贤皇贵妃的堂侄,也有合适的身份,这便一步一步的,也走到了总管内务府大臣的位置上来。
虽说广兴从弹劾定亲王绵恩一事之后,看似表面上更重内务府的差事了,可是其实皇上还是在京控之事上极为倚重他,不时召见。
这回皇上驾临雍和宫去拈香,在这样一个不用如在宫里时还要处理国事的时候儿,还特地在雍和宫东院的大和斋行宫里召见广兴,便可足见皇上对广兴的器重了。
而以广兴的聪明,如何不知道皇上对他的器重和保去?故此他这人一来也是性子之中当真有些率直勇猛之处,二来也是自恃家世,三来就更是仗着皇上对他的器重,这便在办理内务府事务时,颇有些不大将旁人的意见放在眼里的。
别说各宫派去办事交涉的太监了,以及其他与他共事的内务府大臣,便是各位内廷嫔妃、皇子福晋等交办之事,他也时常有怠慢之处。
便是廿廿传下的内旨,他也颇有几回不大当回事的。
皇上先是广开言路,令大臣们直陈朝中利害;并将从前只有天子近臣才有的密折专奏的资格,也放给了各地道员去,若各地督抚官员之中有怠惰、贪墨的,就连道员都可直接密折专奏,送达皇上面前。
只是天下这样大,单凭这样的法子尚且不能完让皇上了解各地官员的情形。
皇上便越发重视起“京控”的案件来。
所谓“京控”,可理解为俗称的告御状。便是各地百姓若觉着地方官员将案件久拖不结,或者内里有冤情之处,可以进京来向都察院、步军统领衙门等处递诉状。
因这样的京控案件,可以十分直接体现各地百姓生活疾苦,也更能侧面透露出地方官员行政之风,是否有怠惰、包庇等事来,故此皇上极为重视“京控”案件,不但多次下旨,命都察院、步军统领衙门等有司,不准拖延,逢案必查。
同时,皇上更是会针对京控案件中的大案、重案,或者涉及到地方大员的要紧案件,亲自派出得力大臣侦办。
这样要紧的案件,皇上都不打回地方重审,便是为了避免百姓受地方官员挟私报复,故此皇上不惜派出钦差大臣,亲自赶赴当地,重新侦办。
因为首告和珅的首功,也因为他对刑讼之事的天分,故此广兴在这样的时候儿便得了皇上的器重。皇上看重广兴熟悉刑讼,尤其是不畏权贵的胆量,这便屡屡派广兴为钦差大臣,赴各地督查办案。
便是广兴在侦办京控大案之时,偶有失误之处,皇上也都能体谅,尽一切办法护住广兴的周去。
当年,广兴赴四川办军费奢靡案时,与四川总督互相攻讦,广兴是个京中派去的,如何能与四川总督相抗衡去?眼见着就要水边湿鞋,皇上便一道急旨,将广兴从四川调走了。虽说明面上是左迁,可事实上何尝不是护住他去。
而前年,广兴又上奏弹劾定亲王绵恩独断专权。皇上派大臣查询,结果广兴却拿不出太切实的证据来——绵恩毕竟是先帝爷长房之孙,又身兼御前大臣、步军统领等要职,不是能随便就可以参奏的。可是皇上虽说也惩戒了广兴,不过却只是降为三品堂官,依旧保得广兴稳稳当当来。
为了护住广兴这一腔子的血性,皇上便将广兴索性转到内务府来,以内务府的差事来代替前朝的差事。毕竟广兴也是慧贤皇贵妃的堂侄,也有合适的身份,这便一步一步的,也走到了总管内务府大臣的位置上来。
虽说广兴从弹劾定亲王绵恩一事之后,看似表面上更重内务府的差事了,可是其实皇上还是在京控之事上极为倚重他,不时召见。
这回皇上驾临雍和宫去拈香,在这样一个不用如在宫里时还要处理国事的时候儿,还特地在雍和宫东院的大和斋行宫里召见广兴,便可足见皇上对广兴的器重了。
而以广兴的聪明,如何不知道皇上对他的器重和保去?故此他这人一来也是性子之中当真有些率直勇猛之处,二来也是自恃家世,三来就更是仗着皇上对他的器重,这便在办理内务府事务时,颇有些不大将旁人的意见放在眼里的。
别说各宫派去办事交涉的太监了,以及其他与他共事的内务府大臣,便是各位内廷嫔妃、皇子福晋等交办之事,他也时常有怠慢之处。
便是廿廿传下的内旨,他也颇有几回不大当回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