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也明白为何房玄龄说到一半突然就不说了,一切的根源就在这个“桓”字上面,这个谥号可不是一般人能用的了的,因为这个字跟两个人有关,一个是春秋时期五大称霸中原的雄主之一,齐桓公,另一个就是汉朝的皇帝汉桓帝,所以一般臣子是没有资格使用“桓”这个字作为谥号的,可是如今杜如晦偏偏就提出来了用这个字作为裴矩的封号和谥号。

    “克明,说说你的想法。”李世民基本上猜到了杜如晦的意思,但是还是需要杜如晦阐述一遍他的意思。

    “陛下,臣以为卢国公所言废墟,依照裴公的功绩,纵然是异姓封王也不无不可,可是异姓王这个口子一旦开了,有利有弊,这其中的度不好把握,所以臣才建议追封裴公为桓国公,这样既避免了异姓王的出现,又可以显示出裴公的功绩之大,可令天下信服。”杜如晦不疾不徐的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克明之言,深得朕心,追封裴公为桓国公,即可以避免异姓王的出现,又可以显示出我大唐对待开疆拓土的有功之士的态度,好主意。不过…”

    李世民话风一转,继续说道:“克明之言老成谋国,不过终究是有些保守了,这样吧,传朕旨意,追封已故闻喜县公裴矩为桓武公,谥号为桓,裴矩之子裴宣机为桓国公,许其恩泽后世,中书省拟好旨意以后,交由朕查看。”

    李世民大手一挥,就确定好了对裴矩生前功绩的追封,可是这道旨意却让整个紫宸殿中的绝大多数大臣陷入了震惊之中。

    “臣领旨。”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尚书省的两位主事官员,萧瑀和杜如晦,其他人依旧还处在震惊之中。

    “既然如此,那朕就不留诸位爱卿了。”见到萧瑀跟杜如晦领旨以后,李世民也没有过多的停留,直接就离开了紫宸殿。

    对于自己这道旨意给诸位臣子带来的震撼,李世民心知肚明。

    这一切的源头都在李世民册封裴矩的那个称号上面,桓武公,这个称号虽然说按照礼仪制度还是属于国公爵位里面,可是那特殊的封号无一不彰显出其中的意义,纵然是王爵在这个封号面前,恐怕也要稍弱一筹。

    不过,紫宸殿中的群臣经过最开始的震惊以后,心情渐渐的平复了下来,但是很快,他们的内心又变得火热了起来。

    李世民此举不仅仅是册封裴矩这么简单,更是在向朝臣以及天下所有有志之士传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只要为了国家建功立业,开疆拓土,那么就都有机会被册封为类似于桓武公这样的爵位,这才是李世民这道旨意的真正用意所在。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已逝闻喜县公裴矩,终其一生之功绩,平定岭南、稳辽东、分裂突厥,经略西域,拓疆数千里,纵然是比之汉之张骞,也不遑多让……,今朕有感裴公功绩之宏伟,不忍忠臣国士之功绩被深藏,故特有此诏书,明告天下,特追封其为桓武公,许其子裴宣机继承父爵,是为桓国公,赏永业田八千亩,钦此。”

    这样的一道圣旨,很快就在整个长安城之中引起了议论热潮。

    “唉,你们说圣旨上所说的,关于裴大人的功绩是不是真实的?”

    一座酒坊之中,坐着一些闲散的文人士子,谈论起了李世民对裴矩的追封。

    “肯定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