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电影根本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到底是不是现阶段的观众喜欢的,是不是迎合市场的,这些都不得而知。

    其实这也是因为,早期华国的观众,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

    早些年,文艺电影也好,商业电影也罢,其实根本差别不大。

    因为市场小,电影少,观众想看电影,不是观众选择电影,而是大多数时候,电影院放什么电影观众就看什么电影。

    然后烂片卖座的事情就不稀奇了。

    所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商业电影大规模来袭的时候,国内的商业电影导演却是稀缺的很。

    而市场扩大以后,资本更加饥渴,然后,我,导演,艺术家,打钱。

    可以说饥不择食,结果被坑的多了,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有经验了。

    照理说,阿狸传媒可是有着大数据这个大杀器的。

    虽然说大数据主导电影的战略失败了,但是实际上,大数据还是很有作用的。

    至少对于电影项目的评估方面还是可以做到一些东西出来的,比如市场调查之类的。

    可是因为阿狸那个时候,只想着挖人,只想着做大,做全,所以,直接挖那些有过成功的案例的导演。

    成功者恒能成功嘛。

    阿狸传媒当不是傻子,他们难道不知道风险吗?

    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选择,风险相对低一些的操作。

    比如一个导演,你前面一部电影,拍的不错,票房不错,那么下一部电影,肯定成功率也更高。

    但是可惜的是,新星导计划出来的导演,往往会给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他们都是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