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安静,场务清场,现在人员退场。各单位注意,演员入场。道具待命、化妆、茶水待命!”

    黎叔拎着对讲机,“试音,123,321——”然后开始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确定,整套流程显得很繁琐又仔细。

    “1号机位OK!”

    “2号机位OK!”

    “3号OK。”

    “灯光没问题!”

    “收音OK!”

    “演员组准备就绪——”

    随着各部门负责人纷纷伸手或通过对讲机确认OK,场记拎着写着场、幕及拍摄次数的场记板,站在了已经亮起红灯工作的主机位摄像机前,等待导演喊开始。

    见到吴孝祖挥手,场记随即打板。

    “《字头》第15场第一幕第一镜,A——”哒的一声,轻轻一磕,正式开拍。

    吴孝祖站在监视器前,看着几处机位的设置。

    机位,代表的就是视点及构图。通过机位的变换来表达导演拍摄影片的意图。

    每一个机位的设置都包含了摄影师对影片和镜头的理解。

    黄月泰负责的1号机位,平行轴拍摄,负责正面构图。在身后45°处,2号机位则拍摄人物走出房间的这个动作。3号机位则架在摇臂上,可以拍摄全景画面。

    这种机位埋放结构属于最基础的三角形原理。三条轴线代表了三处视点。构成整个拍摄范围。演员走出这范围,就是拍摄盲区。俗称的出戏了。

    黑云压顶,大雨倾盆。整个街道上好似世界末日。